Table of Contents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個我從 2012 年就開始關注的領域。那時候我在臺北榮總的幹細胞實驗室做研究,正逢山中伸彌教授因為 IPS 幹細胞技術獲得諾貝爾獎,全世界都非常興奮,大家覺得再過三五年,這項技術就能徹底改變醫療,甚至可以普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日本政府也投資了大量資金,希望推動這項技術到臨床應用。
但是,時間過去了 12 年。到了 2024 年,我們的技術還沒達到當時所期待的那個階段。儘管再生醫學領域已經有一些初步的成果,但距離真正能把幹細胞應用到病人體內,讓它安全且有效的修復受損組織,還是有不小的距離。
所以,這次我特別邀請到了京都大學的 Colton 博士,他是 IPS 幹細胞研究的專家,一起來聊聊再生醫學的現狀與未來,探討這些技術除了美容之外,究竟還能帶給我們什麼突破,以及這些技術距離真正改變人類健康生活,究竟還有多遠?
▌關於 Colton
醫學博士候選人 | 京都大學 IPS 細胞研究所
Colton 是京都大學 IPS 細胞研究所 ( CiRA ) 的醫學博士候選人,致力於再生醫學領域的最前沿研究,特別是外泌體與 IPS 細胞的應用。他的研究聚焦於利用 IPS 細胞製造人類血小板,致力於降低血小板生產成本,並開發延長血小板保存時間的次世代儲存技術,以強化血小板的利用。
CiRA 由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設立,主要目標是推動再生醫學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發展。在 CiRA 培訓期間,Colton 對於再生醫學臨床應用的挑戰有深刻的理解,認識到即使技術在前端取得進展,距離實際「可用」還有一大段距離。他觀察到,前端研究的做法和邏輯難以直接與商業或工業化流程接軌,這是實現應用的主要障礙。因此,他投身於轉化研究,目標是加速再生醫學成果的實際應用和市場化進程。
此外,Colton 是日本臺灣生物技術協會 ( JTBA ) 的共同創辦人兼會長,並曾獲得日本臺灣交流學會的長期獎學金。
開場介紹
Harvey: 哈囉大家好,我是 Dr.Harvey。今天呢,我們要來聊一個熱門了好一陣子的主題:再生醫學。
講到長生不老相關的話題,大家都會有興趣。再生醫學已經發展一陣子了,但大部分的人對這個領域都是霧裡看花,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現在到底進展到哪裡了?有鑑於很多人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我決定邀請我身邊最懂再生醫學的朋友 Colton,來跟我們聊聊這個主題。
我簡單介紹一下 Colton 的背景:Colton 跟我一樣也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但他很有趣的是,他去京都大學的 IPS 幹細胞研究所接受博士訓練。可能不是所有觀眾知道 IPS 是什麼,IPS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這個技術在 2012 年拿到諾貝爾獎,那這諾貝爾獎得主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山中教授拿到這個諾貝爾獎之後,日本就花了非常多的經費投入在 IPS 這一塊,因為這個被譽為下一個關鍵的再生醫學突破。而 Colton 是非常少數的,等於是在這個技術的原廠接受訓練的臺灣人。所以我們今天可以聽聽他的這段求學經歷,還有他對再生醫學的一些了解。
Colton 要不要跟各位觀眾打個招呼?
Colton: 嗨,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 Colton。對,我就是在 IPS 幹細胞研究所讀書的臺灣人,在那邊接受了很多的訓練。在這段訓練的過程之中,我相信應該也有一些對於再生醫學的看法,可以跟大家做一個比較詳盡的分享。
認識經歷與契機
Harvey: 當初我會跟 Colton 認識是因為他是日本臺灣生技留學生協會的創會會長,那時候他們有邀請各種講者去跟在日本生技界留學生分享一些經驗,我們是透過那個契機聯繫到的。那時候我就對於 Colton 非常扎實的再生醫學知識感到印象深刻,後來我們也就有更多的互動。Colton 要不要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初為什麼去日本讀這個?
Colton: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其實我在臺灣的時候,我不是就這樣順順的讀完碩士,然後直接跑去日本再攻讀一個博士學位。沒有,我先在臺灣工作了三年。但那一股「IPS 這個細胞到底能做什麼事情呢?」的想法,就一直都還懸在那個地方。
在 2019 年的時候,我因緣際會看見了我現在在京都大學這個老闆的文章,他是在做人工的血小板。我當下就覺得,下一個世代就是它了。為什麼是血小板?因為我覺得它沒有細胞核,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去處理我們再生醫學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畸胎瘤的癌化現象,所以我覺得就是它了。
什麼是 IPS?「回春」的定義與醫學進展
Harvey: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IPS 是什麼,可不可以用簡單的白話,跟大家解釋一下 IPS 到底是什麼?在整個再生醫學領域裡面,它大概定位在哪裡?
Colton: 我們都知道幹細胞會在你的身體裡面變成其他種不同的樣子,而 IPS 可以透過一些基因的操作,讓那些已經被固定下來的細胞,變回幹細胞。簡單講就是回春,讓它變年輕、回到小時候的樣子,讓它可以有更多的可塑性。
Harvey: 講到回春,大家都很有興趣,外面所有保養品、醫美診所也常常講到這個詞。那現在在醫學界,對回春這件事情的理解到哪裡?我們就純科學的角度來講,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
Colton: 我覺得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在「什麼是回春?」,Harvey 你覺得什麼是回春?
Harvey: 我自己理解,回春可能包括說:用了某個東西之後,我的面容年輕化了,一個是外在的年輕化;那醫學角度可能會比較想說,我的器官隨著年齡增加會慢慢衰老,能不能在器官層級去把它回春,讓它回到比較年輕的狀態。
Colton: Harvey 你講的完全沒有錯,你至少講了兩種回春的不同定義:我們大家關心的回春、醫學上關心的回春。現在我們醫學的用字 Regenovation ( 再生 ),其實還是在說細胞或臟器組織,它有沒有在分子的層面上回到年輕的狀況。而分子層面的回到年輕的狀況,跟你的皮膚、面容看起來變年輕,是不是等號?其實不盡然。
所以我們在探討回春的時候,常常會有一個謬誤:回春就是面容變漂亮,然後就一股腦的覺得再生醫學就是神奇的技術。其實裡面有很多細節,是定義上不太一樣。
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與未來展望
Harvey: 大家六十、七十歲的時候,比較關注的可能倒不是面容了,而是我內在的細胞、這些臟器能不能夠年輕化。所以如果有人問你說,現在醫學到底能不能做這件事情,你目前的回答是什麼?
Colton: 我目前的回答是,科學界、醫學上都在朝這個方向發展,而且自從有了 IPS 之後,這樣的研究又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做這件事情的機會變得更大了。不過因為再生醫學現在還在爬升當中,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非常明顯、可以用在臨床上的藥品等等。但在未來不久,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我相信是有機會看到的。
Harvey: 沒錯。其實我可以從我醫學系的時候來講。
我 2011 年進醫學系,2012 年那時候在臺北榮總幹細胞實驗室做了一陣子的研究,那時候就在做幹細胞相關。剛好 2012 年日本的山中伸彌得到諾貝爾獎,全部人就很興奮,覺得這一個領域在三年、五年之後大概就要全面普及化。
但我們今年 2024 年,其實已經過了 12 年了,日本政府也投資了非常大的錢,但講真的,目前這個技術還沒有到臨床,大家都還在努力。現階段在醫院,如果說要在細胞層做回春,是沒有任何一個衛生署或 FDA 核准的療法可以用的,還有很多基礎科學需要處理。
我那時候之所以會選這個研究領域,也是因為對再生醫學這一塊有巨大興趣。我覺得就算現在還沒有正式的回春等級細胞療法,但已經有跡象告訴我們,在可預見的未來是可以看到的,但是是五年、十年還是二十年,就不好說。
外泌體的潛力與應用
Harvey: Colton 你在京都大學最前線,可以接觸到這些最前沿的研究,最近有沒有讓你覺得很有趣、感覺讓人類距離抗老回春又更進一步的研究?
Colton: 有,我目前知道有一個東西,在綜合考量之下它非常的有前景,它比較有機會快速被使用,製造的門檻也相對沒那麼高。這個東西就是:外泌體。
Harvey: 最近很紅欸,前陣子 BioAsia 到處都在講外泌體。要不要跟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外泌體?
Colton: 外泌體它其實就是細胞在運作時,會不斷向外丟出一些小小的囊泡狀構造。這個構造裡面會包裹很多的像是核酸、分子、蛋白質等等,然後去跟另外一個細胞做溝通。
那為什麼我會說回春或者是這樣的技術,外泌體比較容易被使用?因為外泌體比起我們一般講的細胞有幾個好處:第一個很重要的是它沒有細胞核,所以比較不用擔心癌化的問題;第二個,因為它比較沒有那麼明顯的免疫原性,所以人在使用時比較不容易發生排斥反應 ( GvHD 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 )。
而且現在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外泌體裡面包裹的那些分子,真的在與附近細胞作用,進行抗發炎、抗氧化、讓粒線體更健康等分子機轉。這麼多現象其實都在告訴我們:回春。沒錯,外泌體就是有這麼神奇的效果,也是目前大家放了很多心思去發展、比較有可能用到的再生醫學。
外泌體興起原因與實際應用
Harvey: 這次 BioAsia 大展裡有超多在做外泌體的廠商,我感覺過去三年突然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本來很多廠商沒在做這個,突然都跑出來做了。站在學界角度,你覺得原因是什麼?
Colton: 其實我認為,比起用 IPS 細胞做再生醫學,外泌體更受青睞,因為直接用細胞做治療、打進身體,挑戰非常多,例如癌化、排斥以及極高的成本。而外泌體提供了比較簡單快速、門檻低的機會,因此大家投入更多研究,希望加速讓再生醫學上線、讓大家有機會使用。
Harvey: 你自己有注意到外泌體有哪些很明確的醫療應用嗎?
Colton: 醫療應用的話,外泌體很全面。剛剛提到它的抗氧化與抗發炎效果,那身體組成其實就是氧化壓力的平衡,哪一邊失衡就會出問題,而外泌體能幫助維持這個平衡。
目前大家最關注、超級有興趣的的領域,就是醫美產業的應用。很多研究顯示它可以美白、防止黑色素產生、防落髮,甚至防止失智症。
Harvey: 好像也有一些人在做比如說雷射術後的修復、醫美術後傷口快速癒合的研究?
Colton: 其實相對少。因為多數人急著把外泌體變成產品、直接抹上去,所以關注的還是美白部分。術後修復這塊其實有差距,希望有人可以填補起來。
如何判斷外泌體產品好壞
Harvey: 我蠻好奇,Colton 你會怎麼評估一間外泌體廠商或產品好不好?如果一般消費者去醫美診所,他要怎麼評估?
Colton: 外泌體廠商或化妝品品牌其實蠻多的,在這麼多當中,哪個才好、才有效?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科學證據。
我會看廠商是否有針對產品做細胞研究、動物研究,並在研究中提供效果數據。不過要注意的是,有效的細胞與動物研究,不代表用在人身上就一定有效,所以會希望廠商提供患者使用的證據。
Harvey: 所以建議大家挑選產品時,先看相關科學證據,不管是細胞層級、動物實驗,最後最好還有人體的前後對比照片或改善數據。畢竟回到本質,它是醫學的一部分,還是要看證據說話。
細胞基因治療與高昂成本
Harvey: 剛剛提到說,現在外泌體熱門的原因之一是進入門檻、成本、製造難度都低於細胞療法。但很多東西,還是需要細胞療法處理。Colton 要不要分享一下,像最近臺灣也通過一些細胞基因治療產品,這方面有什麼進展?
Colton: 我是在 IPS 幹細胞研究所受訓的,大家可能以為 IPS 細胞產品會比較厲害,但老實說不是這麼回事。
目前細胞治療產品中,用比較多的還是治療癌症的 CAR-T 細胞:把病人的 T 淋巴細胞取出後,透過一些「武裝」,讓它更能對抗體內癌症。
另外,兩年前臺灣健保也通過一支非常貴的基因治療藥物,用來治療罕見疾病 SMA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 ,一支要五千多萬,造福了不少孩童。
所以以產品來說,大家會聽到的還是基因治療與 CAR-T 細胞。
Harvey: 這兩塊是比較官方通過 FDA 認證、各國法規與保險單位證實有效的。
剛提到價格很高,要不要講一下為什麼做細胞基因治療這麼貴?
Colton: 首先,細胞治療是把細胞打進人體,必然會有排斥性,因為細胞不是小分子藥物,細胞會帶有抗原辨識。所以製造時,是沒辦法通用給很多人的,只能完全為特定患者製作,所以成本必須由單一患者承擔,自然就會比較昂貴。
Harvey: 對,其實大部分的人根本用不起。所以保險公司的介入就非常必要,才有辦法支付這種藥費。
細胞治療的高成本與良率挑戰
Harvey: 剛剛有提到會這麼貴,主要原因是因為必須針對每個人做客製化。可以想像,在客製化過程中會有非常多人為操作的必要性。大家其實可以去 YouTube 上找,有一些很好的影片,你可以看到細胞治療到底怎麼製造出來的。你會看到很多人穿著無塵衣,拿著移液管在那邊一管一管的做操作,還要和機器搭配。穿無塵衣其實不是一個很高興的體驗,會一直流汗、很想趕快脫掉,工作環境其實相當嚴苛。
而且做細胞基因治療的療法,是攸關人命的事情,所以壓力很大。種種因素加總起來,高人力、高費時、容易出錯,而業界的良率也不高。可能做完後,有許多細胞基因治療產品是不能用的,不管是良率不夠高或中途汙染,導致需要做很多,才能有一小部分能真正用在病人身上。
種種因素讓它既昂貴又產量低,許多可能受益的病人根本沒辦法用到。因為價格高,保險單位也不會輕易核准。在美國,很多保險公司對誰能使用設下非常嚴苛的標準,雖然有些人用了也許有幫助,但一劑這麼貴,保險公司不可能只要有點幫助就給每個人用。
再生醫學的突破方向
Harvey: 所以醫學創新要真正用到病人身上,過程中真的會遇到不少挑戰。我蠻好奇,在 IPS 研究所中,你覺得醫學領域裡最興奮或最期待的突破是什麼?
Colton: 我覺得最興奮、最期待的突破,老實說目前也正在發生。
就是我剛才提到的,細胞治療的排斥反應問題,導致它不能很廣泛的用在所有人身上,因為細胞有自我與非我的辨識。但透過基因編輯的手段,針對這些分子做修改,就能變成 universal cell line ( 通用細胞株 ),讓大家都能使用、不被排斥。如果用這種通用細胞株製作細胞治療藥物,相對成本可以壓低,就更可能在臨床上使用。
特別是在 IPS 領域,這項技術正在發生,因為 IPS 很適合用來做基因編輯,所以能夠達成這件事情。我非常期待,也相信不遠的未來就能看到這樣的材料被用來發展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的藥品與技術。
Harvey: 再生醫學領域在醫學界,被期待為掀起下一波革命的關鍵點。很多疾病,包括單基因突變造成的基因疾病、一些難治的癌症,以前是沒有治療方法的。但現在細胞基因治療被寄予厚望,有機會成為療法。目前有幾千種罕見疾病是完全沒有治療方式的,而其中很多單基因突變疾病,都有可能成為基因療法的適用範圍。
日本 IPS 領域的創新與自動化應用
Harvey: 回到 IPS 領域,之前日本政府有很多關於 IPS 的政策目標,包括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把製造成本降到一定程度。Colton 你在 IPS 研究所聽到相關的創新嗎?
Colton: 有。就像 Harvey 你剛剛提到的,細胞治療要用在人身上,製程需要人穿著無塵衣進到非常乾淨的無塵室操作,成本很多都是來自於人。所以只要把人工成本拿掉,相對就能降很多成本。而在日本,確實有在發展所謂的自動化。
Harvey: 這是下一個熱點領域,而且日本本身也是機器製造大國,有很多機器人自動化相關的創新。我個人對科技融合進再生醫學領域這一塊相當期待。
Colton: 沒錯。日本目前的自動化,比較多是把不同的機器並聯、串聯起來運作。但其實蠻有趣的是,日本明明是一個能做出機器人的國家,我看有些廠商會做出一些那種陪伴長輩的陪伴式機器人。那個都能做了,難道沒辦法做出一些像機器人手臂等等,來去做這種自動化的調整嗎?覺得有點可惜。
Harvey: 對啊,至少以 2024 年,現在還沒有啦。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解決的問題,細胞療法如果價格可以降低,就可以造福到更多的人。
日本診所的再生醫學現況
Harvey: 那我蠻好奇,在再生醫學領域這麼快速發展的今天,Colton 有沒有看到在日本的實際市場狀況是如何?現在日本有很多這種再生醫學診所,那大家去那邊都在做什麼樣的療程?
Colton: 再生醫學畢竟是要用在人身上的藥品,它應該要有非常嚴謹的規範去確保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是其實,現在在日本,其實蠻多診所在比較模稜兩可的規範之下在使用再生醫學。而使用的大部分人的訴求都還是抗老化跟回春,不是針對某些難治疾病。
Harvey: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抗老化跟回春現在在醫學裡面不被認為是個病。美國光針對老化是不是一個病,就有非常大的辯論,美國一些專門研究老化的相關學者很希望讓有關當局,比如 FDA,把老化視為疾病。
為什麼?因為如果它不是疾病,很多醫學研究的預算就不會撥到那上面了。雖然很多人覺得老化就是正常現象,但其實很多疾病你追根究柢去看,核心就是因為老化。你的心臟病、腎臟病等等,其實都跟老化有很大關聯。
日本法規的模糊與風險
Harvey: 剛剛 Colton 講到,日本市場有一些特殊性是,日本的再生醫學相關法規策略性上留了非常大的模糊空間給醫生做再生醫學或細胞療法相關治療。在臺灣很多時候是直接不行,但在日本,基本上只要醫生有盡到說明的義務、患者也願意做這樣的治療,簽一張同意書就可以進行。
過去也開始有檢討,畢竟這樣的規範不算嚴格,如果有些診所品管不到位或無菌操作不夠好,有時候會發生醫療意外,所以有關當局也有在針對法規做探討。
Colton: 確實一直有在做探討,但以日本政府的速度跟效率,不知道要探討到什麼時候才有明確規範。我不是要批評日本政府的風氣,但確實在去年、前年就有發生過一些安全上的問題,逼得政府當局必須重視這件事。
Harvey: 所以學界有在討論,未來法規可能會往收緊的方向走,並不是要讓大家都不能做,而是在品管要求上更嚴格。我覺得這是好事,也能提醒消費者在選擇療程時的一些注意事項,這麼多外泌體,每個都講得天花亂墜,那我們怎麼挑?有時候還是要回到科學醫學證據的角度來選擇,這塊很重要。
AI 在再生醫學的應用
Harvey: 最近 AI 很夯,Colton 你有沒有看到在再生醫學研究裡,有人討論怎麼結合 AI 用在再生醫學領域?可不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兩個你覺得有趣的例子?
Colton: 再生醫學裡面,一個成本降不下來的很大理由,就是因為我們細胞需要做放大,要把它從幹細胞的狀態,往下分化成成體細胞、成熟細胞的狀態。這裡面會用到非常多的細胞激素的東西,而這些細胞激素非常的貴,所以這就是一個成本降不下來的原因。
但我們有發現,在日本有些研究室甚至已經有些技術被做成一些新創公司,它就是利用 AI,針對某些細胞激素的作用部位,去計算看看能不能算出一些結果,然後把它發展成小分子藥物。只要它發展成小分子化合物,它的成本就會降下來,而且不是幾倍、幾十倍在降,會是幾百倍、千倍在降的。
Harvey: 所以它等於是從細胞治療的角度出發,再透過 AI 去計算一些結果,去找可以變成小分子藥物的機會。
Colton: 沒錯,這是其中一種我看見的應用。
當然還有其他的,像有一個很關鍵的、我剛剛提到的基因編輯。IPS 的一個優點就是它容易做基因編輯,可是在做基因編輯的時候,你到底要去編輯什麼地方?在編輯的過程中,要怎麼設計你的工具去做那些編輯?這些東西目前也都可以透過 AI 來給你建議,或者是幫你去設計一些你不容易靠自己就能發掘的東西。
尤其最關鍵的一件事情就是,你自己在設計的時候可能會發生所謂的脫靶效應,這是非常嚴重的。那 AI 就可以幫助你計算,去把這樣的可能性降到很低,並給你一些比較適合的建議。這都是 AI 目前在再生醫學上,我有看見也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應用。
Harvey: 我覺得你剛剛的兩個例子都很好,兩個都是如果你純粹用人腦去處理、去計算都很困難,但有 AI 幫助其實會差蠻多。
Colton: 其實還有一個大家可能更熟悉、新聞都看過的例子,叫做 AlphaFold,就是 Google 用 AI 運算的方式去預測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蛋白質應該長什麼樣子。這個對於醫學的突破會非常厲害,因為你只要算得出來,就能根據算出來的結構去設計剛剛講到的小分子藥物,就能把一些很貴的東西變得很便宜,或者是把一些還不存在的東西用 AI 做出來。
再生醫學的商業與投資機會
Harvey: 那再生醫學感覺是一個投資熱點,如果大家對這個領域、對商業方面的議題想要更了解,Colton 你會推薦大家怎麼去學習這個領域?
Colton: 我覺得對於再生醫學的商業,還是多看看一些顧問公司的報告吧。像是麥肯錫、BCG,他們會針對細胞治療等議題做報告,從這些報告可以比較了解世界上有哪些公司、在做什麼事情、市值到哪裡、有沒有新突破等等。去找這些報告,會比你去論文檢索系統找最新科學研究還要直接快速。
Harvey: 大家也可以多聽我們的 podcast,我們可以無痛的分享一些很有用的知識,讓大家不用再去看那些大部頭報告。我們就是想要科普一些很有用的知識,讓大家在面對這麼多雜訊的時候,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標準。因為有些大公司的高階主管,畢竟時間有限,所以會很仰賴有公信力的媒體提供資訊,他不可能隨便看個新聞就買單,所以資訊整理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日本的文化衝擊
Harvey: 聊個輕鬆的,Colton 你也是土生土長臺灣人,那去日本讀書有沒有遇到什麼文化衝擊,讓你覺得「哇,我來日本之前真的不知道」?
Colton: 有。
大家都會有一個謬誤就是,我不會日文可以去日本嗎?老實說如果你只是去那邊念書、做科學、做研究,它都是用英文的,所以沒什麼關係。可是像我,去之前就會日文、而且覺得自己日文還不錯的人,去那邊我用日文交朋友、過生活確實比較容易,但是也是因為會講日文而且講得還不錯,所以人家根本不把你當成是外國人在看。不把你當外國人,而且又是亞洲臉孔,他就當你是日本人,這時候他們就會覺得你講話的選字很奇怪、怎麼不會用敬語等等。所以就算你會日文,還是建議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要告訴別人你會日文,人家還會覺得你就是個外國人、很可愛。這是我個人的經驗分享,我的一個文化衝擊。
Harvey: 那你後來有克服嗎?畢竟你已經不能假裝你聽不懂日文了。
Colton: 其實就是多講,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就是多講多看,不會的東西就是去問。其實日本人也不是不友善,只是你沒有告訴他需求,他就不會主動關心你而已。所以就是臉皮要稍微厚一點,你才能在很多環境裡面學到東西。
Harvey: 這其實蠻關鍵,有問題就問。我們之前其他來賓也在講一樣的東西,你本來就不可能全部都會,所以你本來就可以問。那你問了,通常別人就會告訴你,但你沒問就算你的。
日本學術界的環境
Harvey: 在日本學術界這條路是不是非常漫長,而且不好走?Colton 你要不要針對你自己看到的環境,我們就講生醫領域好了,如果在日本走學術界,目前你看到的狀況是什麼?
Colton: 日本跟我們目前知道臺灣或美國的實驗室、學術界的環境,非常不一樣的是,日本都是一個大老闆領軍一整個大間的實驗室。比較具體的例子就是,你應該常常在學校看到有個 30 多歲、快 40 歲的年輕助理教授,他可以一個人作為一個實驗室主持人去管理一整間實驗室,這種事情在日本很難看得見。
因為你就算 50 多歲了、是一個副教授,但你上面還有那個 60 多歲、70 多歲的大教授還在那個地方,你就是上不去。
尤其是你會發現:一個正教授的底下,通常不會只帶著一個副教授;一個副教授底下,通常也不會只帶著一個助理教授。所以那間實驗室到最後是誰的?就可能有鬥爭、可能有人要離開。
Harvey: 剛剛講的其實跟醫學界、跟醫院裡面的生態很類似的,尤其越大間的、越教學性質的醫院,你很可能到 50 幾歲的時候都還沒有獨當一面,因為你上面還有 65 歲的主任。
我自己當實習生的那時候,有一個決定性的、讓我開始思考我是不是真的要在醫院工作的因素,是有一天我值班的時候,凌晨兩點被護理師打電話叫起來說要上刀,然後我就睡眼惺忪跑去換衣服,結果進去發現裡面是一個 50 幾歲的副教授。我說:「欸,老師你怎麼現在凌晨兩點還過來手術?」他說:「我在值班啊。」我說:「你 50 幾歲還要值夜班喔?」他說:「對啊,人力不夠。」我那時候想說,哇,我 25 歲還可以,但我 50 幾歲完全不想做這件事情。我覺得有時候那種比較大的組織裡面,你上面一直都有人,所以你自己的選擇會比較被侷限。
另外我看到的是,像我剛剛講這種派系鬥爭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日本漫畫《醫龍》,裡面就講到日本有種叫「醫局」,基本上就是派系啦。那我自己從陽明醫學院畢業之前,剛好有機會去東京大學做了短期的交換,剛好經歷他們整形外科部大老闆要退休,然後下面就有兩派,有兩個弟子各自都帶一派人,最後就有一派鬥輸。那在日本,一旦你跟的那個老闆輸了,就是全部一起走,所以部門瞬間直接只剩下一半的人。所以日本這個社會真的是有點身不由己。
我覺得我們的觀眾很多是學術界、醫生、PhD 相關背景,大家可能要更早去了解學界的真實現況,然後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個性跟自己的志向,是不是真的這麼熱愛學術研究到,你知道這些事實之後,你還是一直願意走下去。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適合,那沒問題;但如果發現不適合,那真的是越早發現越好,畢竟外面的世界還有很多機會。
Colton: 沒錯,我自己也是看到這些機會。我想要的不是去把一個研究挖的更深,或是在日本或回臺灣當一個教授。因為這麼做,其實都沒辦法把技術真的帶出來讓大家使用。
從學術到商業化的轉換與建議
Colton: 所以我決定我想要出來,去看看有什麼樣的技術、可以透過什麼樣的商業手段,讓它更能夠真實的去實現。
Harvey: 這些醫學研究,如果沒有經歷過商業化這一段的話,病人是用不到的。你發了論文、開發出什麼新技術,如果沒有一間公司成功的把它商業化到能夠賣給醫院、而且醫院願意買單,病人都是用不到的。
那這也是我跟我的共同創辦人決定出來創 AGMI 的原因,我們想補上這一塊的空白,讓一些真的好的技術可以被發揚光大這樣。
剛剛提到,就算你念了醫生或博士這種很專業的學位,也不代表你一定要往學術界走。最近 MIT 也在講,過去五年很多他們訓練出來的博士,最後不是在學術界,而是都去做業界、做創新。那在學的時候要如何好好準備自己去更了解業界的情況,Colton 有沒有一些相關經驗可以分享給現在也在走這個過程的學生?
Colton: 我那時候真的是窮盡各種方法去找資源,或試著去應徵一些商業有關的工作。大部分的公司都先入為主覺得,你是 IPS 研究所練出來的博士,你當然要做研究。他們給我做研究職的薪水是非常高的,可是我想要做跟商業有關的。
「做商業喔?那你就跟大學生沒什麼兩樣。」很常有人這樣跟我說,而我的解決方法是:首先真的不要急,應該先從一些能夠接觸商業的機會,比如顧問公司的實習,去了解什麼叫商業、商業的生態到底是怎麼樣。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後面會比較輕鬆一點。
有個給再生醫學領域的人的建議是:再生醫學的一大重點是要降成本,而這方面在日本有些傳產大公司都會有一個部門叫做「創新事業部」,這個部門會去看目前自己一些穩定建立很久的技術,可以怎麼樣在再生醫學上應用。這時候他們需要的就是跨領域的人才,你是一個醫學人,他們就會需要你,去協助看看他們的技術能夠做什麼。我舉個最近聽到的例子:京都有一家做不織布的纖維公司,他們真的就用不織布,因為它是網狀的、表面積很大,作為細胞培養的媒介,可以在一樣的成本下把細胞放大好多倍。那像這樣的工作一定需要有醫學跨領域的人才去幫忙。所以大家可以去注意所謂的創新事業部門,像一些傳統產業例如三菱化學、京瓷這種大手公司 ( 日文的大型公司 ),都會有這樣的機會。
Harvey: 很感謝 Colton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我們聊了很多,從再生醫學聊到外泌體,聊到日本的一些趣事。
如果大家對於 Colton 在日本的求學經驗、外泌體、再生醫學相關還有什麼額外問題,都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們,我們在未來的節目裡面再去做相關的回答。
Colton: 謝謝 Harvey,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