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訪談非常特別,我邀請到了我多年來的好朋友兼合作夥伴曾令佳 Lin-Ga,現任 AGMI Group 的永續科技合夥人,也是前台達能源的策略長。

這集我們一起聊了很多關於「綠能產業」的發展,以及未來這個領域帶來的就業機會和挑戰。我自己其實對綠能產業的理解不多,但 Lin-Ga 最強的就是能用大白話讓大家覺得「永續能源」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專業知識,而是每個人都需要理解的趨勢,無論你是正在求職的年輕人、還是想要轉型的專業人士,都可以從這個產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不論你是對綠能有興趣的職場新人,還是想了解未來產業趨勢的創業家,這場對談都充滿了實用的洞見,帶給你未來職場的全新視角。

 

▌關於曾令佳

曾令佳是 AGMI Group 集團的永續成長策略合夥人,擁有豐富的 Cleantech 與工業領域經驗。作為前台達能源 ( Delta Energy Inc. ) 的創始成員之一,主導了公司第一個 10 年有機成長策略,並成功推動業務分拆,為公司在亞洲擴展再生能源市場奠定了基礎。

在此之前,曾令佳在台達電子的企業戰略辦公室和 IBM Consulting 擔任要角,負責多家全球領先企業的策略規劃,涵蓋先進電子、電動交通及工業製造領域。他擅長制定長期業務增長計劃、孵化新業務及推動技術市場化,展現了其卓越的商業洞察力。

過去也曾在摩根大通 ( J.P. Morgan ) 香港辦公室管理超過 10 億美元的資產,為全球私募基金及超高淨值客戶提供資本市場產品。他在資產管理與金融市場方面的豐富經驗,進一步拓展了他的專業視野。

憑藉深厚的行業背景和管理經驗,曾令佳持續為 AGMI Group 的客戶提供可持續增長與創新策略,幫助臺灣的企業突破市場挑戰並實現國際擴張。

以下是我們的對談內容:

開場介紹

Harvey: 我是 Dr. Harvey,歡迎來到我們的 Podcast 節目。

這一集邀請到我 AGMI 綠能事業部的合夥人 Lin-Ga,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綠能產業到底要怎麼去理解、有什麼重要的知識。

在開始之前,我覺得可以先聊一下我跟 Lin-Ga 是怎麼認識的。Lin-Ga 本來是工程師背景訓練的,他是成大能源工程畢業,所以在大學的時候就讀了很多綠能、能源相關的知識。但是他畢業之後,做了一個轉折,跑去 IBM 做了管理顧問,接下來又去香港的 J.P. Morgan,又再跳槽去臺達的新事業部:台達能源,後來做到策略長,接下來才加入 AGMI,變成我的綠能事業部的合夥人。

我們前面可以花一點時間來聊一下,為什麼 Lin-Ga 會從原本做工程,轉到偏商業背景。

 

Lin-Ga 求學時從工程到商業的轉折

Lin-Ga: 大學的時候我是工學院出身,這源頭其實是高中科學班做了滿多研究,就很喜歡工程的內容 —— 透過技術,想辦法去突破極限,去找到更有效率可以解決人類問題的方式。所以選填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國際班可以去學能源工程,就覺得一定要去。

但大學真的在學更進階的工學內容的時候,我就發現好像自己沒辦法只學工程的東西就滿足,我開始分心想要找其他更讓我覺得刺激、有趣的事情。於是我就開始參加一些校外活動、參加商業競賽,然後想辦法去做不同實習。

Harvey: 你那時候還去臺灣麥肯錫實習。

Lin-Ga: 對,我其實就是在臺灣麥肯錫的實習計劃認識 Harvey 的。

Harvey: 沒錯,已經 7 年前了。

Lin-Ga: 對,2017 年的 11 月的時候,這段故事也是滿有趣的。

Harvey: 那時候我們是整屆裡面少數大學不是讀商科的。我是醫學系的,然後 Lin-Ga 是工程背景的。

Lin-Ga: 我記得我們就 18 個人,裡面大部分都是商學院訓練出來的。

 

兩人認識的契機

Harvey: 那時候我們剛好有個契機,就是被分到同一個專案組,一起熬夜認真的把結果產出。那時候我們兩個跟另外一位同梯的,我們三個關係非常好。所以我記得那時候實習結束的時候,我就跟 Lin-Ga 講說,如果以後有機會一起工作,應該會滿有趣的。

Lin-Ga: 對,我們那時候還約在信義區的誠品咖啡廳。

Harvey: 沒錯,那時候約過,然後想說搞不好以後有機會合作。但其實講真的,我那時候也不知道以後要怎麼合作,因為理論上我會繼續當醫生、你繼續當工程師。

Lin-Ga:  沒錯,我記得那時候我們聊的時候,你是在醫院當醫師。而我那時候在一個人生選擇的分岔點:到底要不要繼續讀工程、當工程師?

那時候麥肯錫的幾個月實習,我覺得對我們的影響都滿大的,開啟了管顧的思維,也開始希望更系統性的解一些商業上面最有挑戰性的問題,這塊是滿有趣的。

 

決定創業的關鍵

Harvey:Lin-Ga,那你要不要講一下後來我去找你過來一起創業的時候,那個過程是什麼?

Lin-Ga:  我們麥肯錫實習過後,大概就是每半年聊一次天的關係吧。

當時 Harvey 來找我的時候,我那時候其實在台達電已經算是滿穩定的,工作還蠻滿足,也有一個團隊正在建立,大家有一個非常有野心的、十年要成長的目標,很刺激每天的進行,結果 Harvey 約我去波士頓看楓葉。

Harvey: 會不會跳太快啦哈哈!

契機是這樣啦,我那時候在麥肯錫,差不多在準備要出來創業,就盤點了一下身邊有什麼很優秀、會很想要他一起跟我做這些事情的朋友,當然 Lin-Ga 就是首選之一。

Lin-Ga,那時候我問你要不要出來創業,你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Lin-Ga:  我那時候想說:「哇,真的嗎?認真?」Harvey 居然願意離開麥肯錫,自己出來搞創業,到底要做什麼?應該是很興奮的一件事情,才願意讓你離開那麼好的地方。

說真的,聽到的當下很興奮。第一個很興奮就是:好,雖然不知道 Harvey 到底創業要做什麼東西,但感覺這個就很值得。另外一個是,那時候跟你聊前幾個月,我才跟我女朋友說覺得自己這個工作不會再離職了,真的好喜歡現在的公司,團隊夥伴很棒,而且有一個十年的目標剛交給董事會。

Harvey: 那我跟你講完之後,你女朋友說什麼?

Lin-Ga:  他傻眼啦!只能說,人生中真的充滿了各種彩蛋,真的不要太早下保證。

Harvey: 那時候我就跟Lin-Ga 說:「波士頓楓葉很漂亮,不然你就飛過來,我們在這邊好好聊一聊。」

Lin-Ga: 我印象很清楚,那時候你跟冠倫在跟我聊的時候,最打動我的,是你們一直在說為什麼是這個年紀要做這件事情?理論上我們在原本的職位都做的很不錯,那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間點,離開我們的舒適圈?離開我們奮鬥了好幾年的職位?

當時最打動我的是,再過十年好了,到時候我們自己的孩子可能也出生了,到時候如果我們自己還在抱怨臺灣環境不夠好,那其實我們在罵的是自己。

Harvey: 對,是我們的責任。

Lin-Ga:  沒錯。那時候有聊到這一塊。我覺得,你二十幾歲的時候可以歸因於職場環境不好,但如果你已經四十歲、五十歲了,那其實你就是在創造職場環境的那個人。

 

綠能產業的核心議題

Harvey: 我們創業的過程中,Lin-Ga 主要負責的都是綠能、再生能源、再生材料相關的客戶。那 Lin-Ga 要不要跟大家講一下,你會怎麼去理解綠能產業?

Lin-Ga: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綠能的源頭,以及在聯合國中已經討論出了,我們所有的商業行為,也要顧及到地球環境。

地球環境的話,有很多種解法。科學家提了不同方案之後,最後收斂出來最好的一個間接量測方式,就是看我們人類的經濟行為產生出來的碳排或溫室氣體的排放。所以才衍生出來去檢討人類的商業行為,到底哪一些事情容易產生碳排或溫室氣體排放?

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會是我們所有的用電。如果一個國家的電大部分都是透過燒煤炭或是燒天然氣,中間光發電的過程當中就會產生很多的碳排。所以綠電其實在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可不可以想辦法用再生能源或更永續的方式,也發出這些我們人類需要的電,不需要太仰賴傳統的化石燃料。

另外一個部分,其實現在跟綠電也極其相關的,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汽車。現在開始有人提倡用氫能車或電動車,而這大概也佔了全球碳排三成、四成左右。

 

從企業端切入綠電發展

Harvey: 那 Lin-Ga 要不要分享一下你之前在台達能源做策略長的時候,平常大概在想什麼樣的議題?

Lin-Ga: 先跟大家分享一點當時的背景,當初我加入台達電的時候,台達電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50 多年的企業了,當時整體的營收大約是 120 億美金左右。公司的內部高層其實很有願景,他們希望台達電未來 10 年還是每年維持著兩位數,也就是 10 到 15% 之間的成長。

Harvey: 哇,很有野心。

Lin-Ga: 非常有野心。

我們就去想,台達電 10 年可以成長的機會有哪些?那或許就是跟再生能源還有永續相關的議題,這些也都是跟台達電文化非常相近的主題。我們最前面就先研究整個商業市場上面綠電的發展:如果綠電比例越來越高,台達電是否可以在裡面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開始研究全臺灣綠電市場的成熟度,結果一研究,發現臺灣還在非常早的階段。

舉例來說,Harvey 你要不要猜一下 2022 年的時候,全臺灣的綠電用量是多少百分比?

Harvey: 有 20% 吧?

Lin-Ga: 其實比 20% 低蠻多的。20% 是臺灣 2025 年的目標,而在 2022 年的時候,全臺灣綠電的發電量只有 8.3%。2023 年有更進步一點點,大概到 9.5%。這是包含太陽能發電、風電、水力,甚至生質能、連水力都包含。

Harvey: 那真的很低耶。

Lin-Ga: 對啊!所以這代表,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在 2050 年達到 50% 或 60% 的綠電發展,其實這個市場還有 5 到 6 倍的成長空間。

所以當時真的還在很早期,那時候我們身為新事業開發部門,就一直在看台達電從發電、輸配電到用電端之間,有什麼樣的角色可以扮演?從案場投資人、設備商、電力傳輸,到最終的大用電戶,比如說科學園區或大型製造業,其實整條供應鏈上,有非常多的買賣行為。

而中間有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就是臺灣剛開放的「電業自由化」帶來的綠電交易行為。所以當時台達電想要做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也就是綠電交易平台。我們就成立了一家獨資子公司,專門研究怎麼樣更有效率的找到高品質綠電,並轉賣給需要的用電戶。

Harvey: 那為什麼這件事對臺灣很多企業戶來講那麼重要?

Lin-Ga: 全球的減碳意識抬頭,比如說大家都聽過的 Apple、Microsoft、Google,這些科技業大廠開始要求他們所有的供應鏈,都必須要有減碳的目標。

甚至像台積電,原本設定 2030 年要做到 40% 的綠電,但在今年又更新目標,要提高到 60%。這是因為 Apple 也要求它的產品要做到零碳排。

Harvey: 台積電光一間公司在臺灣的用電量就佔 8%,對吧?

Lin-Ga: 對,預計到 2027 年可能會佔到 12 到 15%。所以對臺灣的綠電來講,就會有一個急迫的供應鏈壓力,需要更多的供給才能支撐這樣的需求提升。

Harvey: 了解。所以聽起來是一個有很大成長空間的地方,而且正在快速成長。

 

綠能商業化的挑戰

Harvey: 那 Lin-Ga 你覺得你進入綠能產業之後,最讓你覺得訝異的事情是什麼?

Lin-Ga: 因為以前是工學院的,一開始就是想說:「我這技術在實驗室裡面可以,不就是拿出去賣就好了嗎?」

後來才知道,綠能真的很難,很需要耐心、需要跟很跨領域的人來做。你中間需要有非常多很會算財務的人去做商業規劃,也需要有商業經理去規劃綠能科技的導入。你也會需要有好的律師,幫你去了解國家法規是不是允許你做這樣的商業行為。你還要有很強的 sales 跟 BD 團隊,去找到客戶買你的商品。還有供應鏈、工廠一路的所有供應鏈,去幫你產出所有要的東西,然後運輸到你要蓋廠的地方。

所以往往我們說,一個綠電的案場真的蓋完,它可以營運 25 到 30 年左右,但前面的準備時間,最少大概也要 5 年,久一點可能 8 到 10 年都跑不掉。

所以綠能產業,其實沒有我當時學生時期想像的那麼簡單。

 

離岸風電的資金結構與專案融資

Harvey: 聽起來要發展這些綠能產業,需要非常大量的資金。那這些資金通常會從哪裡來?出資者是誰?

Lin-Ga: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舉臺灣最近剛蓋好的一個例子好了,就是一個 1044 個 Megawatt 的案子,是一個加拿大的能源公司在臺灣蓋的案場。

假如說要花 100 塊錢,公司就要自己先籌 30 塊的股東的錢,也就是股權要 30%。那剩下的 70%,他們會以專案融資的方式,用這個專案公司去跟十幾間銀行一間一間 roadshow ( 路演 ) ,問他們願不願意借我們這個案子錢,這樣慢慢的籌資。所以最後你這 100 塊,大概有 70% 都是跟銀行或國際的聯貸銀行借的,30% 是從初始的投資人去募資。

Harvey: 那臺灣這樣蓋一個離岸風電,如果是 1000 個百萬瓦的話,要募多少錢?

Lin-Ga: 差不多要 2000 多億臺幣,大概是 50 到 60 億美金左右。

Harvey: 哇,所以真的要調動很大的資金量。

 

技術研發到商業落地的距離

Harvey: 我覺得你剛剛講到一個很好的點,就是像我們念理工科的話,會覺得說這技術已經可以在實驗室裡面用了,就很快可以改善一般人的生活。但其實這中間都要經過一個很複雜、繁瑣的商業化過程。

包括我的醫學領域也是這樣,從我們實驗室研究出什麼新東西,到病人真的可以在醫院裡面用到,中間要經過非常系統性而且複雜的商業化流程,很漫長,資金需求量又很高。我覺得綠能產業也是這樣子。

那 Lin-Ga 你要不要講一下,你什麼時候開始發現「會講商業的語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Lin-Ga: 我真的意識到「你工程師技術再怎麼厲害,還是需要商業思維,才能真的把事情落地、把你的產品交到客戶的手上」,其實是我們在麥肯錫實習的時候。

原來所有的事情要商業化,過程有非常多複雜的模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對,你的成品或你的事業才會成功。當時真的對我影響蠻大。

 

工程背景如何補上商業知識落差?

Harvey: 那你那時候是怎麼去學習的?我記得我那時候實習的過程中,整個學習曲線很陡峭。很多我們同屆那些商院的其他實習生本來就會的概念,對我來說都很陌生、要重新學。

Lin-Ga: 我那時候連 Discount Cash Flow ( 現金流折現模型 ) 是什麼都不知道,我什麼都不會、都是另外學的。當時在有一個共同目標要達到、要解決商業問題的情境之下,我們就有一個時限在,只能在短時間之內看很多的書、看線上商業影片,去了解什麼是 ”7 steps McKinsey problem solving” 、什麼叫做費米拆解法。

Harvey: 沒錯。你記得我們那時候不是有個專案,就我們三個人在開到半夜的咖啡廳在那邊弄簡報。

Lin-Ga: 對,那時候真的是哪裡都可以,只要可以開筆電,我們就可以開工。那時候的日常就是這樣。

 

離岸風電的角色架構、產業鏈與專案管理

Harvey: 我們拉回來聊風場的出資方。那除了出錢的人以外,一個風場要真的蓋起來,還有哪些角色要參與?

Lin-Ga: 其實一個風場要成功,剛剛我們講到的投資方是一個關鍵。投資方在決定要不要借錢的時候,會看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你有沒有已經找到你的買家?這個買家就很關鍵,不能夠是一個隨便的人。銀行要願意借你錢,他要賭你這間公司、這個案子不會倒,那勢必你的客戶的後臺要夠硬。可能二十年破產的機率小於 1% 以內,都還是不一定可以借得到。

中間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關鍵角色,包含設備的供應商。比如說你做離岸風電的話,你需要離岸風機、塔架、海底電纜,甚至工程船。這些都是一間一間的供應商或是服務商才能夠提供。那這麼複雜的工程專案,你也會需要專業的專案管理的角色進來。

所以這個產業就延伸出一個叫做 EPCI,就是 Engineering ( 工程 )、Procurement ( 採購 )、Contracting ( 施工 )、Installation ( 安裝 ),就是一個案子成功的四大步驟。你可以外包給別人,也可以自己做,中間有一個關鍵就是,你可不可以找到這樣的人才?外包的話,聽起來好像很輕鬆,但當然你就要讓別人多賺一點。

Harvey: 合理啊,你想要輕鬆就是別人賺錢。

 

臺灣綠能人才的養成與輸出

Harvey: 講到人才這部分,臺灣目前有很多綠能相關的人才嗎?

Lin-Ga: 臺灣的話,我們很多的人大概是密集在過去這十年訓練出來的。有一個蠻有趣的點是,大家會覺得綠能產業跟石油產業是完全相抵觸的、互相水火不容。但很有趣的是,離岸風電很多的人才,其實是石油和天然氣訓練出來的。

為什麼呢?因為石油和天然氣是人類很早就已經踏足海上的產業。要去蓋海上的這些基礎建設、鑽油井台,會需要負責很多的細節跟很 niche 的工程的技工。那從海外也調配了很多人來臺灣,移地教學訓練。過去十年有很多的高階焊工、技術師、電機師、機械工程師等等,也都是慢慢手把手透過很多計畫在培育。

 

臺灣在全球綠能產業的地位

Harvey: 如果我們已經儲備了很多綠能人才,你覺得下一個五年、十年,最讓你期待的事情是什麼?

Lin-Ga: 說真的,臺灣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我們還在學生時期的時候,這個產業才剛開始而已。但現在我們已經是全球離岸風電市場的前五名,可能不是每個臺灣人都知道這件事。

目前第一名是中國大陸,他們的安裝量是第二名英國的兩倍多,接下來則是例如德國、丹麥,還有荷蘭。

臺灣在亞太區其實是非常早就開始推這個產業的。所以現在就連很多歐洲公司進入到日本、韓國、甚至澳洲市場,都甚至需要調配臺灣這十年訓練出來的人才去幫忙專案。

Harvey: 我們已經可以做人才輸出了?

Lin-Ga: 對,在綠能這一塊。而且中間其實臺灣也訓練出幾間在國際上蠻受到敬佩的開發公司、供應鏈公司。

 

為什麼選擇綠能:使命感與熱情

Harvey: 那Lin-Ga 你為什麼對綠能這個領域這麼感興趣?我感覺常常我們出差的時候已經半夜了,我可能已經在耍廢了,但你還在手機上滑綠能相關的新聞。

Lin-Ga: 對,還有看 YouTube 上面風機在轉的影片。

Harvey: 真的太扯了,我都在看 NBA。

Lin-Ga: 從小到大,對我來講人可以做的一件最性感的事情,就是用他的智慧,想辦法去解決這世界上的問題。我從高中開始做科展,大學踏入能源產業,工作之後繞了一大圈又繞回能源產業。

其實我開始會覺得自己好像有一種責任,相對年輕的時候學到了那麼多,不管是工程技術或產品商業化這些技能,如果可以把它們運用在真的能夠解決人類急迫問題上面的話,我相信這份工作本身對我來說會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目前這塊還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光是綠能,不管是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甚至現在大家在說的核融合或者 SMR 小型的核分裂反應爐這些,都是人類在解決碳排這件事上的可能選項。而這中間會需要非常多跨技術、跨商業化、跨法律、跟跨財務的對話。我自己原本只是想跨個領域而已,結果不小心越跨越多,什麼領域都有。那擔任溝通的橋樑,好像就變成是我的使命,同時也剛好是我做得不錯的工作內容。

所以會希望我們自己出來開 AGMI,其實有機會也是在把這些很複雜的國際資訊跟臺灣的在地人才,還有我們累積的產業經驗,可以整合打包。不一定只服務臺灣在地的客戶,我們甚至已經開始可以服務臺灣想要往東南亞或往其他先進國家發展的客戶。

Harvey: 這是為什麼其實我覺得我跟你的職涯理念有一點類似。我也是覺得我累積了很多,其他人好像相對難累積到的經驗,所以很希望把這些東西分享出去,然後創造出一些好的影響。

 

Elon Musk 與綠能創業的啟發

Harvey: 你剛才講的那一段讓我想到,因為我記得你之前有說你的榜樣是 Elon Musk。Elon Musk 好像都專門挑那種最難的問題來解決。在綠能這一塊,他有做 Tesla?

Lin-Ga: 對,他有做 Tesla。之前他甚至跟他的一個兄弟創立一間公司叫 SolarCity。SolarCity 是美國算很早期就做太陽能板安裝服務的公司,就是到客戶家幫忙在屋頂上裝太陽能板,讓你可以自立自足、自己供電。後來很有趣的是,SolarCity 又被 Tesla 併購進來,所以現在是在 Tesla 這個能源公司裡面。

我覺得當時很喜歡 Elon Musk,一個點是他自己其實是物理訓練出來,然後後來雙主修經濟,這兩個跨領域整合的思維模式,其實對我後來職涯發展有蠻大的啟發。我自己也是工學院出來、也有跑去經濟系修課,後來發現有一些框架還真的蠻有用,而且也是因為這樣才認識管理顧問。

 

從物理出發,挑戰工程與生活的框架

Lin-Ga: Elon Musk 有講過一個概念,我覺得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物理的理論沒有跟你說不行的話,那大概率這件事情是可以執行的。

Harvey: 沒有違背物理定律的話,這件事情應該要可以做得到。

Lin-Ga: 對,沒錯。

所以變成是,我們很多的工程或生活當中很多的點點滴滴好了,大部分都是按照前人已經種的樹,覺得樹就是長這樣,所以我們就習慣樹只能長這樣。但如果我們回去再研究種子、土壤,研究怎麼澆水、澆灌,甚至後面的怎麼成型的話,你可以種出非常多種植物。這完全可以運用在不管是工程的設計或商業模型,或者是我們生活中很多的設計點,其實這個概念可以貫穿蠻多的。

 

如何學習跨領域知識?

Harvey: 如果有人也想要學習一些跨領域知識,你會給他什麼建議或是一些分享?

Lin-Ga: 我覺得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要跨領域太簡單了。其實最簡單的就是你打開 YouTube,搜尋你想要跨領域的那個主題,現在網路上面其實有很多很好的資源。

我們當時唸書的時候,剛開始在講翻轉教育,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老師不太會教的話,網路上面還有 CourseraedXUdemyUdacity。我們會開玩笑說,那時候畢業典禮,大家問說以工學院的學生來講,你最感謝的教授是誰?然後有很多人都會說沒有,我感謝的不是教授,是在 YouTube 上面上傳影片那個印度人。

Harvey: 哈哈哈,每次都是印度人。醫學院的東西也是印度人在上傳

Lin-Ga: 我們是一個很尊重 DEI ( Diversity 多元, Equity 平等, Inclusion 包容) 的一個公司。就真的是非常多的印度創作者,把他們知道的產業知識上傳上來,而且他們教的很好。

Harvey: 我們也自我期許像我們現在慢慢在開一些課程,我們也要持續精進我們的教學能力。

 

臺灣綠能產業的成績與未來挑戰

Harvey: 那我們聊回來風機相關的話題。臺灣其實在大力發展這一塊,政府撥了非常多預算在支持這個產業發展。這塊Lin-Ga 要不要跟我們的聽眾做個簡單的分享?臺灣在過去幾年這塊領域發展獲得了什麼樣的成就?

Lin-Ga: 如果現在分幾個不同的構面來看,有點像是畫一個成績單好了,關於臺灣的綠電創造出來的商業價值跟就業機會,政府的確有達到原本的初衷。臺灣這幾年因為離岸風電蓋了起來,所以臺灣的電網裡面有更多綠電,這目標是有在軌道上的。

那未來幾年也有一些挑戰,究竟我們有沒有辦法媒合更多的投資人、讓更多的開發商願意進來蓋,維持政府目標,繼續蓋更多離岸風電,讓我們的綠電的目標可以達成。這會有蠻多變因的,包含總體經濟的因素、投資人的投資意願等等,還有政府 —— 最主要的會是政府法規有沒有辦法吸引這些國際投資人繼續投資臺灣。

這十年其實創造出來非常多的就業機會,所以有上萬個工作真的是被創造出來。那如果真的要比較挑剔的話,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去看,這上萬個工作機會是臺灣人的就業機會沒錯,但他們進入的公司,是外商公司還是臺灣本土訓練出來的新公司?我想大部分都還是外商公司。

所以我們等於幫助臺灣人才站上國際舞台,但這些人才未來會不會留在臺灣就不一定了。因為離岸風電市場,其實我們有時候開玩笑,很像逐水草而居,那臺灣現在的水草還蠻好吃的,大家就會在這邊養牛養羊,就是我們這些人才。至於下一個市場,可能就是日本、韓國跟澳洲。不過臺灣這邊還是有一些不錯的、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持續耕耘。

另外一個比較針對臺灣蠻有趣的是,2013 年的時候有一間顧問公司叫 4C Offshore,他們開了一個報告,在全世界的 20 個離岸風電廠裡面,臺灣居然有 16 個排上前 20 名。所以當時政府也是看到這個機會,就真的大力推行。大家也會期望臺灣的離岸風電可以創造出非常非常多的就業機會跟發電量。

 

風電的穩定性問題與能源 Portfolio ( 投資組合 )

Lin-Ga: 不過有一個非常現實的考量就是,臺灣大部分的風能,都是潛在在臺灣海峽。東北季風冬天非常的大,夏天的風比較溫柔一點點,這的確是離岸風電在發電的穩定性上面需要去思考的 —— 如果我冬天的發電量是夏天的 10 倍的話,那我中間就會有很多像水庫調節的這種工作要進行。

那我是不是反而多買一點太陽光電?比如說夏天多發一點太陽光電,冬天多用一點離岸風電。就會有一個搭配,很像在做投資組合一樣。再生能源其實大部分都遇到一個挑戰,就是自然環境,不管是太陽光或風,因為它不像是我們在開瓦斯爐一樣,要開就開、關就關,所以會有這種間歇性,那就會需要儲能或其他的電網配套,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Harvey: 所以這種 portfolio 概念,沒想到在能源產業也會應用的到。

Lin-Ga: 這也是我在 J.P. Morgan 可能學到最多、應用到現在能源產業用到最好的。

 

企業主如何切入綠能產業?

Harvey: 那我們聊一下如果對於在看這一塊機會的投資者,他們可能在看一些投資機會的話,這一塊有沒有什麼你會鼓勵大家去注意的地方?

Lin-Ga: 這邊如果是臺灣的一個產業主、企業家,他可能公司有一些很不錯的技術想要打入這個能源的供應鏈,那還蠻關鍵第一步會是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大廠,跟著一起學習。

我們在能源產業其實會看到一個蠻有趣的趨勢是,大部分剛開始要打入這條供應鏈的公司,會策略性的投資一兩個案場,也就是我身為一個案場的股東,我同時在學我的東西怎麼應用在一個產品、還有一個實際的場域。那學習應用在場域裡面,你就會開始觀察到,原來投資人是這樣子看供應商。

所以我今天就算是一個能源案場的業主,我要挑我的供應商,其實最後是需要跟這些借錢的人交代,他會覺得我的供應商夠靠譜,才肯借我錢。這中間會有非常多的利害關係人,不像是以前那種 B2B ( 企業對企業 ) 簡單的買賣、只要對方的董事會這些過了就可以。他其實是有很多重要的關係人會給你一些建議。

所以如果有機會,先經過策略投資,跟著一些大廠進入到供應鏈裡面的話,可以學到非常多產業最前線的一些經驗。那有這些經驗之後,就有辦法幫助公司內部的策略部門或董事的策略會議去做關鍵的投資決策。

Harvey: 這段其實蠻好的。等於一些策略性的動作,可以幫助你在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更加成功。

Lin-Ga: 對。而且你在不斷的策略學習當中,其實你也可能發現新的商機。因為能源產業它其實是需要長時間建立你的名聲才能夠打入的一個產業。所以有這些好的供應鏈關係,或跟投資人、跟政府的關係,都可能可以變成企業的競爭力。

 

未來 3–5 年最值得關注的綠能科技突破

Harvey: 那最近有沒有一些讓你覺得很興奮的綠能領域的一些科技突破?

Lin-Ga: 我覺得分大概三大項。

第一個當然就是電動車的崛起,其實真的會直接造成我們整個能源的需求端有很大的變化。電動車導入的比例拉高的話,臺灣的用電量勢必在電網裡面也會提高,這會是第一個點。

第二個是技術突破,其實是在美國跟歐洲比較常談到,大家最近在研究的都是 AI。AI 在美國華爾街已經有一波的投資銀行建議,我們在投資 AI 或 AI 的 Data Center 有一個非常大的下一步的 implication,就是這些蓋 AI Data Center 的國家或城市,他們接下來會有很大的能源需求往上的趨勢。

那下一個就是當地有沒有足夠的電力供應者,就變成關鍵條件。

 

為什麼 AI 發展與能源投資息息相關?

Lin-Ga: 大家可能知道 Sam Altman,就是 OpenAI 現在的 Chairman,他最近做了很多在能源產業非常標誌性的投資。比如說他帶了一個小型核分裂反應爐的公司 de-SPAC 上市,叫做 Oklo。他另外一邊又轉手投資另外一家做核融合的公司,叫做 Helion Energy

那 Helion Energy 最近在產業裡面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跟大家都聽過的微軟簽了一個購電合約,押的目標是他在 2028 年會用核融合發電技術,供應給微軟至少一度綠電。如果他沒有達到這個合約目標的話,Helion Energy 這個新創公司是會被罰錢的。

Harvey: 哇,他敢簽對賭協議喔?

Lin-Ga: 對。那公開資訊大家都不知道到底罰錢是罰一塊臺幣還是幾塊臺幣,大家不知道。

不過我們那時候在商業觀察的時候,如果今天有一間新創公司敢跟他的客戶簽一個有強制性的合約的話,那他們對自己的技術真的是有一定的信心。所以也許我們在未來 3 到 5 年之內真的可以看到核融合,或至少有一些小型核分裂的反應爐的商轉化,那會改變非常多事情。

 

企業怎麼看綠電的成本與佈局?

Lin-Ga: 所以未來這種綠電領域,其實還有很多事情會發生的。

如果以企業產業來看的話,我們可以持續觀察的是 Total Cost of Energy Ownership,意思就是我每一度綠電到底實際花了多少錢。

臺灣有一個很有趣的產業狀態,過去 20 多年臺灣電的價格在全世界排名裡面,是相對便宜的。這算是政府長期在支持產業,有很多政府補貼政策等等的,想辦法讓臺灣的民生都能夠享用比較便宜的電。

比如說一家企業,可能是一個晶圓廠,過去每度電就付 2.4 塊、2.45 塊。但如果你看一下現在綠電的成本,你在市場裡面說我有一大筆錢我想買綠電,現在的供電大概就是 5.5 塊每度電往上,直接貴兩倍。

那風電這個資訊的話比較敏感一點,但我們已經看到五字頭跟六字頭這個價格。

這時候企業家就會遇到一個問題:Apple 或我的客戶一直逼著我一定要用綠電,但我如果馬上用綠電的話,我的用電成本就會瞬間從原本的 2.4 或 3 塊錢,突然噴到 5.5 或 6 塊。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的話,這個綠電成本上升對我的公司產品的競爭力會不會是一個隱憂?還是它其實不太痛?這就會是每間企業會遇到的一個挑戰。

 

建議用投資組合的角度看綠電

Lin-Ga: 如果綠電是一家企業它進行商業行為,一定會需要用到的一個生產要素,我會建議這些策略長,可以用商業投資組合的角度來看。

如果你這個公司未來經營 20、30 年,你一定會需要有綠電或者是這些低碳的能源,那你可以提早用持續時間長的投資組合的概念來看,先幫公司佈局。

反正你已經知道公司未來可能要成長多少、可能要擴廠,那你總用電量會是多少,現在就可以開始先佈局。甚至可以更積極的,跟這些綠能電廠的投資人多接洽,可以知道說這些投資人預計在臺灣或東南亞,或者是離你任何生產基地近的地方,有沒有要投綠能的案場。這些管道其實都會變成是你公司未來購買綠電的潛在來源。

Harvey: 哇,今天短短的時間,聽了超多綠能領域的知識。我覺得我自己都對綠能領域沒有到那麼了解,雖然每天看你在旁邊滑手機都在看這些新聞,但我也沒問你那是什麼。

那之後我們這個頻道的節目,除了會由我來訪談一些貴賓之外,有時候可能也會讓我的合夥人Lin-Ga 來做這件事情,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如果大家對工程轉商業或綠能領域有任何相關的問題的話,都很歡迎透過我們的信箱寄信給我們。我們很期待聽到你的想法、你的問題,或者是還有哪些主題你覺得我們聊一下也很有趣的話,也歡迎你再寄信告訴我們。

那我們就下期節目再見啦,大家掰掰!

Harvey: 大家掰掰!

 

▌關於 AGMI Group

AGMI Group 專注於提升生技醫療、永續科技及工業製造領域的企業發展。我們的核心使命是透過提供全方位的商業解決方案,幫助客戶達成增長目標。業務內容涵蓋資金募集與商業敘述、新市場銷售及行銷策略、系統化國際商業開發及授權、企業投資組合策略、商業盡職調查及投資出場策略。

我們結合深厚的技術見解與行業專業知識,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重點解決企業在邁向國際市場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我們不僅關注企業的短期增長,更專注於確保客戶能夠在全球市場中實現長期、可持續的成功。

🦅 官網:https://www.agmigroup.com/
🦅 聯繫我們:info@agmigroup.com

訂閱我的 HCC 電子報,為傑出的你解鎖職涯新高度!

和超過 2000 位頂尖人才一起,每週一封精選內容,掌握商業思維、產業趨勢,深化職涯思考

你還可以閱讀

  • 我們在哈佛創新實驗室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

  • 尋找不對稱的機會?創造無限回報的 4 個法則

  • 不適合上班的人就適合創業?

    不適合上班的人就適合創業?
  • 我們在哈佛創新實驗室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

  • 尋找不對稱的機會?創造無限回報的 4 個法則

  • 不適合上班的人就適合創業?

    不適合上班的人就適合創業?
  • 創造超額回報 | 如何從創投角度來思考職涯?

    in-search-of-the-alpha-career
  • 我們在哈佛創新實驗室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

  • 尋找不對稱的機會?創造無限回報的 4 個法則

  • 不適合上班的人就適合創業?

    不適合上班的人就適合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