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這陣子我們做了一件有點熱血的事。我們把「怎麼系統性計算生技資產價值」的完整流程,寫成一本書《From Bench to Market: A Biotech Valuation and Forecasting Playbook》,然後上架到 Amazon 了!
這本書的出發點,其實也很簡單。
我們在生醫領域裡常聽到這句話:估值是一門科學,但也是藝術。
困難點在於,只要牽涉到「藝術」,就會多了很多主觀判斷、情緒反應和講不清楚的經驗法則。
相關知識變得很難複製、傳承;創業者和投資人、買家和賣家,也很難在同個基準上對話。
我們碰過太多這樣的情況:創業團隊覺得這個技術值十億,但買方只想出一百萬,中間很難有交集。導致很多很棒的創新,就這樣卡在「講不清楚價值」這一關,沒辦法落地造福人群。
所以我和我的合夥人 JC 當初在麥肯錫的時候,就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
有沒有可能,把這門看似「憑直覺」的藝術,盡可能變成更科學、系統性的工具?
原本只是內部教材,結果寫著寫著…變成產業都能用的工具書
這本書最初只是給我們公司新進商業分析師的內訓教材。
我們把自己幫大藥廠、PE fund 做過的案子整理成筆記,記錄那些真正會在實務中用到的估值方法跟邏輯流程。
後來跟身邊正在創業、募資,或在做投資的朋友聊,大家都覺得:「欸這個應該可以出成書吧?」外面比較難找到這樣系統化的方法論。
於是我們立了一個宏大的目標,三個月內把這本書寫完!
結果證明還是 too young, too naive。越寫越覺得要多補充 solid 資料,最後一年三個月才寫完。這還是在有我的合夥人 / 前麥肯錫同事 JC,和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分析師 Tristan 三個人一起寫的狀況下。
這本書的唯一目的:讓發明不只感動自己,也說服別人拿錢支持
為了幫你用最短的路徑達成這個目標,我們盡可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化,濃縮大量文獻和案例,像是:
- 一張圖了解美國醫療給付系統:美國的醫療市場不是單純的「藥廠製藥 → 病人買單」。中間其實牽涉到一連串角色,從製藥公司、批發商、藥局,到保險公司、僱主。我當初光是弄懂這套誰付錢給誰、誰提供誰什麼服務的系統,就花了三個禮拜。現在我們用這張圖,把整個流程視覺化,一頁就讓你看懂誰握有定價權、誰決定藥進不進保險、病人最後為什麼付那個價錢。
- 破解市佔預測那條成長曲線 (Ramp-Up Curve):很多財務模型都會假設產品市佔是一路直線往上,但實際上,大多數藥物上市後的成長是指數型的。我們整理了完整的文獻,告訴你如何根據不同藥物類型,做出最合理的市場滲透預測。
- 頂尖學研機構的技術移轉心法:我們深入研究了世界頂尖大學技轉辦公室的授權案例,整理出他們在評估、談判時的注意事項與實戰經驗。
要讓技術落地、實現商業化,就必須掌握市場趨勢。
我們 7 月 26 日在臺北三創的產業趨勢論壇,邀請了來自技術研發、上市生技公司、生醫創投的朋友,就會深入探討產業動向,還有當下市場最關心什麼。
這本書的出版過程,很幸運有很多前輩的支持。
更感動的是,在哈佛創新實驗室生命科學資深顧問 Jorge 的協助下,我們甚至回到哈佛舉辦了新書發表會。
這件事再次印證 Networking 有多重要。很難想像,跟 Jorge 緣分的起點,只是一次偶然的校友推薦,讓我去年有機會以哈佛校友身份,協助接待日本來的新創參訪團。
後來 Jorge 知道我們要出書,就說:「不如新書發表會就在我們這邊辦吧!」
所以人家說「出外靠朋友」是真的,這些完全不在我們原本的計劃內,但最後有了下面這場很棒的活動:
《From Bench to Market》現在已經可以在 Amazon 購買紙本書,Kindle 電子書即將上線。歡迎在 Amazon 上幫我們留個五星好評!
書名中的「Bench」,指的是實驗室裡科學家做研究的那張長桌。我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座橋樑,讓源於「Bench」的劃時代技術,順利走向「Market」,幫助到需要幫助的病人。
期待透過這本書,認識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剛好正在做技術轉移、募資、估值分析的你,並幫上一點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