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一直以來,主流醫學都在強調「預防勝於治療」。但說實在的,能在「還沒生病時就願意付諸行動」的人,真的不多。
大多數人在身體還算健康時,根本不會想到要花錢或花時間在維持身體效能上。
但這幾年在矽谷,卻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家開始重視「如何在 80 歲的時候,還保有 30 歲的體力和腦力」。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正在流行的「抗老」話題,還有我為什麼對這個主題特別有興趣。
京都交換:接觸再生醫學的契機
說到抗老,我對這個議題的興趣,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
當時我拿到陽明的獎學金,去日本京都大學交換。剛好那年 ( 2012 年 ),日本山中伸彌教授因為證明體細胞可以回春成幹細胞,拿下諾貝爾獎。整個再生醫學領域瞬間變得超火熱,大家都覺得快起飛了。
再生醫學介紹可以看我之前的這集 YouTube,就先不展開。
在京都那段時間,我幾乎天天泡在書堆裡,醫學書店變成我的秘密基地。
我常常在想:「如果細胞能回春,人的壽命極限是不是可以被突破?」
但現實是,這類研究往往要花上數十年、幾百億的研究投入,完全不是當時的我能玩得起的遊戲,只能靠閱讀填補內心的好奇。
我告訴自己:
「等技術成熟了、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再投入這個領域。」
矽谷抗老風潮怎麼開始的?
所以,為什麼矽谷大佬們都在關注抗老議題呢?
對那些四五十歲就達到財務自由的科技創業者來說,物質享受對他們來說早就不新鮮了。
隨時買張機票就能飛到世界任何地方、住最好的飯店,過一陣子也會覺得無聊。
於是,他們開始追求另一種極限:活得更長、更健康、更有活力。
對他們來說,重點不只是看起來漂亮,而是能不能在 80 歲時,還像 30 歲一樣頭腦清楚、體力充沛。
而且這種「長壽」的追求,不再是祕密進行的嘗試,而是漸漸變成可以公開討論、很潮的話題。
預防醫學 VS. 傳統治療
與其等老化生病後才治療,他們轉變觀念,在「還沒生病前」就採取行動。
他們會用穿戴式裝置長期監測、定期健檢,注意飲食跟有效運動,甚至吃一些高階保健品。還有些人,直接聘專業團隊來管理健康。
最有名的就是抗老狂人 Bryan Johnson。他花了數百萬美元,進行各種抗老實驗。
從飲食控制、精密檢測到尖端療程,幾乎什麼都試過。他還打造出一套叫「Blueprint」的抗老計劃。據他自己宣稱,現年 47 歲的他,現在正朝讓身體年齡回到 18 歲邁進。
另外,長期關注長壽議題的 Peter Diamandis,也在新書中提出「健康壽命」的概念,強調延壽科技將逐漸普及,未來抗老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他們的抗老理念和實踐:
長壽,是有錢人的專利嗎?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抗老只不過是有錢人的遊戲。
的確,財力雄厚的人可以透過私人教練、營養師、醫師來處理健康問題。每一個「想做卻懶得做」的計劃,都能更輕鬆實現。
但其實,維持健康不一定很貴,更多的是一種認知落差。
像規律運動、飲食管理、平價保健品,甚至定期檢測,這些方法其實很多人都能做到,也有機會達到昂貴療程類似的效果。
只是,一般人往往不知道怎麼開始,也缺乏持續堅持的動力。
隨著需求增加、科技普及,很多抗老工具或檢測設備的價格也會下降。
抗老,未來將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
長壽的定義,該怎麼理解?
講了這麼多「抗老」、「延長壽命」,這具體指的是什麼呢?是像古代皇帝追求的長生不老嗎?
這裡有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
如果把壽命比喻成「油箱」,每個人一出生,油箱都是滿的,象徵壽命的潛力值。
假設這個油箱的容量是 120 歲,這表示在理想狀態下,停在車庫都不開出門,我們可以活到這麼久。但現實是,只要開始「開車」——也就是開始生活,油量就會開始下降。
抗老的重點,不是讓油箱重新加滿,比較像是如何減緩油量的消耗速度。
比如盡量開在平緩的路上、定期保養等等。只要讓下降的幅度變慢,我們就能走得更遠,活得更久,盡量接近 120 歲的壽命極限。
長壽的下一步,會改變什麼?
如果未來長壽相關科技的費用下降,逐漸普及到中產階級的生活中,會發生什麼事呢?這是個很有趣的思想實驗。
如果 20% 的人普遍能活到 100 歲以上,這對社會結構會帶來什麼影響?
會不會因為長壽者持續佔據資源與決策位置,導致世代交替變慢?
會不會讓年輕一代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
又會怎麼影響未來年輕人的職涯選擇?
這是我第一次在電子報聊「抗老/長壽」話題,希望這些分享能帶給你一些新的想法。有什麼回饋或問題,隨時回信聊聊,期待你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