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這集由我的 Business Partner Lin-Ga 進行訪談,邀請到超厲害的朋友 Michael!
除了實用的口說訓練技巧,我們也深入討論他在美國讀書、工作過程中遇到的語言與文化挑戰,對正在準備英文簡報、面試或求職的你,會有不少啟發。
畢竟主題是英文口說,所以這集部份問題我們會用全英文進行訪談,大家可以趁機練一下聽力。( 練聽力請移動到 YouTube 頻道「Dr. Harvey不廢話」)
【國際人才必經的23場英文口語表達實戰:客戶攻防 X 內部合作 X 自信報告】
課程詳細資訊 👉 https://lihi.cc/EE7f4
▌ 關於 Michael Shen
前 Google 策略客戶經理,Acorn Academy 橡果英文表達學院創辦人,致力於提升學員接軌國際的能力。Michael 自己的頻道也分享了很多他在英文教學、外商面試等等的心得,喜歡他的朋友記得追蹤起來:https://www.youtube.com/@MikeyAcorn
以下是對談內容:
開場介紹
Lin-Ga: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 Dr.Harvey 的頻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明明從國小就開始學英文了,但真的要開口時,腦袋卻一片空白;又或者是英文考試、檢定都拿很高分,但在英文面試、簡報,甚至與國外同事開會時,卻整個卡關。
今天這一集,我們很高興邀請到橡果學院 Acorn Academy 的創辦人 Michael Shen。如果你對剛剛提到的狀況有共鳴,那這一集你一定要聽到最後,因為 Michael 就是專門幫助大家突破這些瓶頸的人。讓我們熱烈歡迎 Michael!
Michael: 嗨,我是 Michael。
我自己的職涯是從 Google 開始的,大學畢業後就加入 Google,擔任的職位是 Strategy Account Manager。簡單來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協助客戶制定行銷策略,並利用 Google 的產品設定受眾、地區、預算與投資報酬率等等。
其實我在 Google 工作期間就一直有在做副業,主要是在教英文口說。學生大概有一半是母語人士,一半是臺灣人。我一直持續教學,也越來越有興趣。大約在兩年半後,我可能是撞到頭,就決定離職、全職投入創業,成立了橡果英文表達學院 Acorn Academy。
大學時期教美國人做英文簡報的契機
Lin-Ga: 我也是前陣子才有機會和 Michael 面對面吃飯聊天。我記得你那時候分享了一段很重要的人生經歷,就是你在美國念大學的時候,已經開始教當地人做英文簡報了。當時是怎麼開始的?
Michael: 當時我參加了很多 Case Competition ( 個案競賽 ) ,就像臺灣的 ATCC 這類比賽。我參加過一個叫 UConn International Case Competition 的國際比賽,當中連續三輪都拿到 Best Presenter。當時就有很多人在問:「這個人是誰?怎麼之前沒看過?」我第一次參賽,大家就對我印象深刻。
後來有個人來問我說:「你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嗎?你是怎麼練的?」我就跟他分享我的背景,說我是在臺灣長大的。然後他就問我,可不可以教他簡報。當時我靈機一動,因為我的獎學金突然沒了,我剛好也很缺錢。我就說:「我一直有在教學,一小時大概 70 美金。」他就回我:「沒問題,我很想上課!」我當下真的超開心,原來這可以變成一門生意。
所以老實說,最初的動機並沒有那麼偉大,並不是想要改變教育。而我能說服母語者的原因是,他們看到我在比賽中的表現,知道我有那個實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會進一步分享我的觀點,作為非母語者,我對英文口說的理解和母語者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們講中文是母語,在說中文時其實不太會注意語調起伏或動詞使用等等。所以我用「英文非母語」的角度,反而可以很精準的指出一些盲點,例如你這邊講得太模糊,聽眾可能無法理解。
我就是這樣慢慢說服他們。一開始願意接受我教學的人,大多是因為看過我在比賽中的表現或演講內容。所以這一塊,必須不斷的去展現實力。
在臺灣練習英文的方式
Lin-Ga: Michael 你應該是到大學時期才去美國的吧?那在大學之前,你還在臺灣的時候,是怎麼練英文的?
Michael: 我那時候真的蠻瘋狂的在練英文。很多人會問我:「你是怎麼在臺灣練出這麼自然的口音?你口說怎麼練的?」但老實說,我的練法不一定是一般人能複製的。
當時我用的方式叫 Shadowing,類似「跟讀」,但我當時的做法比較極端。我很愛看電影,所以我會挑一部片,選其中大約五分鐘的片段來練習。練到什麼程度呢?角色說一句話,我就跟著念,還會去揣摩他的情緒、思考他當下在想什麼,然後照著他的語氣重複一次。
如果覺得語氣不太對,我就倒帶再念一次。那時候我的英文程度也沒到很好,一句話可能就有三四個單字不懂,所以除了記單字,還得揣摩語氣、調整口音,一直反覆練習。幾乎每天晚上會花一到兩個小時做這件事,一部電影大概要花一個禮拜才看得完。
Lin-Ga: 哇,這麼難。不過我覺得你提到的方法真的蠻實用的,很適合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朋友練習。像你提到的「情境式學習」,就是很關鍵的點,而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情境。
你剛剛提到三個關鍵,我覺得蠻值得整理一下。第一個是,當你在看電影時,遇到不熟悉的單字,還是得把它挑出來、單獨記熟。第二個是 Shadowing,也就是在進入角色情境的狀況下,用角色的情緒、語氣來練習台詞,很多經典句子透過這樣的方式,自然就能背起來,在生活中也能派上用場。第三個,就是你把電影當成你的英文老師,透過不同角色的語調與情緒去揣摩、演練。
表演課練出道地英文口音
Lin-Ga: 那 Michael,你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主修的科系是跟英文口說有關嗎?
Michael: 某種程度上算是。其實我是雙主修,一個是 Marketing Analytics ( 行銷分析 ),另一個是 Acting ( 表演 )。
Acting 這一塊,老實說就只是興趣,覺得很好玩。但也因為表演訓練,我到美國之後的口音就有再進一步調整。因為當時可能要演牛仔、演英國人,各種奇怪的角色都有。我甚至演過牛魔王,西式的那種 Minotaur ( 米諾陶洛斯,牛頭怪 ),反正什麼角色都演過。那段時間的確有讓我進一步精進自己。
現在回頭看,當時那整套學習方式,像是跟讀、情境式練習,其實並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比較像是一種苦讀法,是用時間去堆出來。反正當時還是學生,有時間可以這樣埋頭苦練。但後來自己開始教學,就會去做調整,也發現不同學生適合的方法不一樣。時間有限的時候,不能只靠燒時間,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Lin-Ga: 感謝 Michael 的分享。那我們就準備進入正題。
大家應該知道,Acorn Academy 其實一開始是 Michael 的一個副業計劃,發展到現在也差不多有四、五年了。Michael 過去服務過很多學員,陪著他們一起準備面試,很多人是為了進入外商公司、做英文簡報,甚至還有需要用英文進行公開演說的情境。
最近在頻道裡,有不少人問我和 Harvey:「到底要怎麼練英文口說?怎麼準備英文面試?」今天我們就直接邀請一位來賓,來跟大家聊聊實戰經驗。
接下來的內容,因為我們要聊的是英文口說,所以今天這集我們也想做一個在 Dr.Harvey 頻道裡的第一次嘗試。也就是,等一下我們會用英文和 Michael 聊聊他的故事。如果你想練英文聽力,可以試試看把字幕 ( CC ) 先關掉。
Michael 你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So Michael, are you ready?
Michael: 開始吧!
Let’s go.
(以下文章以中文翻譯呈現,若想聽英文請移動至 英文口說給了他不一樣的人生!首次英文訪談 ft. Acorn Academy 橡果學院 @MikeyAcorn )
瞞著父母申請美國大學
Lin-Ga: 很感謝 Michael 的時間。
在我們深入聊你怎麼學英文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你的過去。我聽說你當初是偷偷申請去美國念書的,沒有告訴家人,尤其是你媽媽,這是真的嗎?
Michael: 對,那段時間真的很瘋狂。那是在我高二升高三的暑假,也就是高三暑假。我參加了很多工作坊、演講,突然就有了靈感:如果出國留學也是一個選項呢?我就開始研究申請美國學校,然後我才意識到,天啊,還要考像是 SAT、ACT 這些各種考試。當時我正在準備學測 ( GSAT ),所以我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後來我就在可汗學院上面自學,那是一個提供免費課程的網站。我在那邊學習的時候也發現,申請美國學校要花很多錢。老實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跟爸媽開口談這件事,因為他們以前就明確跟我說過,希望我可以留在臺灣、在臺灣生活等等。
所以我就自己拿了媽媽的信用卡,報名了香港的 SAT,因為那時臺灣的考場已經額滿了。我就直接刷了所有費用,然後去了香港考試,當天晚上就回來了,那是個一日快閃行程。回來的時候,我媽問我說:「你去哪裡了?」我說:「我去六福村,去遊樂園玩」。過了一個月後,她看到信用卡帳單才發現這件事,然後我才跟她說,我已經偷偷準備申請美國的大學一陣子了。那時候分數也已經出來了,我就說我有可能可以被不錯的學校錄取,甚至還有機會拿到獎學金。於是我爸媽才說:「好吧,那就看看怎麼發展」。
說服父母的關鍵思維與做法
Lin-Ga: 我想多深入一點聊,因為你提到,有些人家裡的人是很支持小孩出國留學的,但你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他們似乎不太贊成你去美國或是其他國家讀大學,那是怎麼回事?
Michael: 我覺得有三件事,是你作為孩子可以做的。
第一件事是:你要讓他們相信你真的有想清楚,這不是一時衝動,不是那種腦中突然閃過的念頭,然後你就說我想出國、我想出去玩玩。你要很認真的告訴他們你為什麼想出國讀書、你要讀什麼、畢業後你的規劃是什麼、你在財務上有什麼打算,包括投資、資金安排等等。我覺得以一個高三學生來說,我認為在臺灣其實不太常見有學生,能向父母說出這麼詳細的計劃,但我想我當時真的做到了。我說服他們相信:嘿,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我其實也算是個大人了。也許我沒那麼聰明,但至少我試著認真思考過。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我覺得你要懂得用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因為我同意,不是每個父母都那麼開明,能接受很多不同的事。但你要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他們是害怕你去了國外就不回來嗎?他們是擔心你的安全嗎?他們是怕會花太多錢嗎?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這就像是在對觀眾說話對吧?你要先了解你的觀眾再去說服他們。我覺得這真的很重要。不過這真的要看情況,我沒辦法告訴你一個公式,但你要去理解清楚,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Lin-Ga: 你可以簡單說一下嗎?當時你認為,是什麼關鍵因素,讓你成功說服了你爸媽?
Michael: 就像我人生中做的所有事情一樣,我列了 12 頁的 PowerPoint,裡面是我畢業後可能的發展路徑,我參考了哪些資訊來源、我看了哪些 YouTube 影片。那時候還有一個平台叫 IOH,就是很多人會在上面分享經驗的平台。我就做了一整份簡報,然後我跟我爸媽說:坐下來,我來跟你們說個故事。然後我就把整份簡報完整的呈現給他們看。我覺得這是當中很關鍵的一步。哇,你真的做了一份簡報。簡報雖然做得很醜,你知道雖然超級醜,但真的有達到效果,所以很棒。
Lin-Ga: 所以你的第一個募資對象其實是你爸媽對吧,就是:「資助我讓我出國吧!這是我的簡報提案、這是我的投資報酬率,這裡有 12 頁以上的內容,是我畢業之後可以走的機會與方向,畢業後還有更大的機會。」聽起來不錯。
Michael: 這就是我當時做的事。
剛抵達美國的體驗與感受
Lin-Ga: 我們來快轉一下時間軸。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抵達美國的時候嗎?我記得你收到很多大學的錄取通知,但最後選擇了 Purdue 對吧?你還記得剛抵達美國的那一刻嗎?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覺得:「哇我真的在跟這些人講英文,對象還是英語母語者」?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那一刻你的感覺是什麼?
Michael: 我當時其實反應有點慢。剛到那邊的時候一切都很新鮮,老實說我超級興奮,甚至還有點小小的驕傲。就像是:「天啊,這是我的機會,這是我可以發光發熱的時刻」。
我原本以為我的英文超棒,直到大概過了一兩個禮拜,我才意識到,要跟母語者交朋友其實比我想像中難很多。我經歷了將近兩個月的孤單時光。我雖然可以跟人講話,但我無法真的融入理解文化和對話內容,甚至連話語背後的意思也無法掌握。說真的,這對我的自信心是一大打擊。
但後來慢慢變好了,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但剛開始的那一刻,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美好。
關鍵轉捩點:100 Strangers 計劃
Lin-Ga: 那你覺得轉捩點是什麼?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開始重新建立自信,或是重新享受學英文的過程,還有你所處的環境?
Michael: 我當時做了一個專案,說真的我沒跟你說過這件事。我開始了一個專案,叫做 100 Strangers,意思是我一整年內要跟 100 個陌生人交談,大二的時候。這件事是很隨性的,我走進咖啡廳,如果看到有人自己坐著,我就會走過去說:「嗨,我叫 Michael,我在做一個跟自我成長有關的計劃,我想跟越多陌生人聊天越好,我可以問你三個問題嗎?」然後我就問三個問題:你來自哪裡?去年你學到的一件幫助你很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你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旅遊,你會想去哪裡?這三個問題是我事先準備好的。我就開始跟人聊天。
一開始真的超級尷尬,感覺就好像我是個訪談主持人,我走上前說:「嗨,三個問題。」、「好,拜拜!」真的超級尷尬。但後來我漸漸意識到,要學會主動傾聽、要學會提問、模仿對方的情緒、理解他們的處境,然後要對他人感興趣,而不是只讓自己看起來有趣。我覺得這是我學到最大的一課,這是要開始能跟別人真正對話的關鍵。
Lin-Ga: 哇,太棒了。聽起來,如果你當時開始經營 TikTok 或 YouTube Shorts,你現在可能早就有幾百萬粉絲了。
Michael: 但我沒有錄下任何對話。我大概只記得十到二十個對話內容,其他的我沒有做筆記,也沒有錄音。我真的是太笨了,我應該記下來的。
Lin-Ga: 沒事,別擔心。我覺得這可能會是一個很棒的專案,如果你之後有時間,可以重新開始這個計劃。
英文能力在職場上的優勢
Lin-Ga: 大學畢業後,你直接進 Google 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大成就,你是辦公室裡最年輕的人之一。在開始第一份正式工作之後,你有沒有覺得英文講得好,真的幫助你脫穎而出?你是怎麼持續提升你的溝通技巧的?
Michael: 首先我覺得講一口流利英文,在錄取這件事上大概只佔百分之十到二十。因為說真的,這要看你在哪個辦公室,也看你的職務性質。我覺得很多外商公司也是這樣,至少以 Google 來說,要進去的話英文佔比大概百分之二十,除非你是要跟很多跨部門團隊合作。
但一旦進去之後,我覺得英文好真的讓我有很大的優勢,特別是在跟總部的產品經理溝通時、跟愛爾蘭的客服團隊溝通時、跟新加坡的產品團隊溝通時,你就需要英文能力來做這些事。大家的英文其實都不差,大家都可以對話,但讓我特別突出的原因是,我完全不怕去談判,或是去爭取一些機會,或是去主動拿專案來做。
雖然我當時是最年輕的,說真的我就是整個團隊裡面最基層的人,但因為溝通技巧,我獲得了很多機會、新的專案。我還能接觸到歐洲的客戶,當時其他的客戶經理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我當時進去 Google 的時候,只帶著一年半的工作經驗進去 ,我是當時最年輕的員工之一,卻主持了產品經理的全球會議,與美國總部產品經理一起討論如何改善我們的專案。對我來說,那真的是超瘋狂的經驗。
我覺得那是溝通能力與心理素質的結合,心理方面也很重要。我覺得這是我們臺灣人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心理準備」:你可能已經準備好了,但你自己不覺得。我也不知道,也可能只是傻,但就是這種心態讓我有機會完成這些事。
第二波文化衝擊:從學生到職場
Lin-Ga: 我想針對這點再深入聊一下,你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當你開始第一份全職工作時,有沒有第二波文化衝擊?畢竟語言是第一道障礙,身為非母語者要先跨過語言這關,但第二波可能來自於成長背景,那種不同文化下的成長經驗,造成你在職場文化中的適應問題。像是跟同事相處的方式,你以前習慣跟同學相處,但現在要跟一堆職場專業人士互動,是完全不同的狀況。那時候你的經驗和感受是什麼?
Michael: 我覺得我的職場文化衝擊,其實不是發生在 Google。如果你們不知道的話,我是在 Google 紐約開始的,前兩個月在那邊,但那不是我第一次工作經驗。
我第一份工作經驗,是在我大一升大二那年暑假,我在一間叫 Hertz 的公司工作,是一間租車公司。我是在他們佛羅里達總部,那是我第一次在正式辦公環境裡工作。我當時每天穿西裝打領帶,我覺得自己好像比實際重要很多,感覺超棒。我當時就像那種想往上爬的年輕人,那種感覺。那就是我第一次遇到文化衝擊,而第一件讓我有感覺的是「自主性」。因為我從小在臺灣長大都習慣被告知該做什麼,所有事情都是如此。我高中,就是念在地的高中,那種一切只有對與錯、只有是與否、只有指令與服從。
我到那裡的第一天他們就說:「歡迎你們這群新的行銷實習生,這裡有十個我們這個夏天要解決的問題,你可以選一個開始動手做、自己決定怎麼做。」我整個傻眼:「等等,蛤?你們不會跟我說該做什麼嗎?我其實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你給我任務我可以兩小時內做完。」
但那要看文化。我覺得美國很多公司的工作文化,他們期待你能有主動性、期待你有能力在模糊中找到方向。他們對員工的期望是這樣。
這種文化衝擊,我覺得可能是我後來能進 Google 的一個優勢,尤其是在面試 Google 的時候,做那些個案面試、做那些假設性的問題。你要能接受「不確定」這件事。
Lin-Ga: 他們不是給你明確的時間表或具體的工作步驟,而是給你大致的時間區間,然後你要想辦法完成任務。目標定了,你要自己決定怎麼到達。
Michael: 對,你要自己決定要怎麼做。你要說服別人你的做法是合理的,讓人相信你的方法有道理,你真的做得到,預期會達到什麼成果。即使最後沒成功,你也要說服別人為什麼沒做到,是什麼資源不夠,下一次遇到類似情況要怎麼改進。整個過程就是一連串在不確定與焦慮中找出方向的過程。
從 Google 離職到創業 Acorn Academy
Lin-Ga: 我們真的應該再錄一集,來好好整理你的學習經驗,從你的實習經驗到你在 Google 的全職工作。現在聽眾心中一定有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Google 幾乎就是夢想公司,但你卻做出一個很大膽的決定,離開 Google 開創自己的公司 Acorn Academy。現在經營的很不錯,我們也持續關注你未來的成功發展。那當時你是怎麼想的?現在回頭看,你覺得你過去的行銷經驗是否在你創立 Acorn 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Michael: 你這樣講其實蠻有趣的。某種程度上,也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期望比較高,所以我覺得我還在前進的路上,我不覺得自己已經成功了。但我確實要說,做出這個大膽的決定,是一連串對風險的承受力測試。我試著在這個年紀去承擔盡可能多的風險,挑戰我能接受的極限。
當時我試著一步步思考,總共有三個步驟。第一是財務狀況,我要確保,雖然我要冒險,但這是經過計算的風險。存款多少、燒錢速度、我還可以撐多久,還有各種情況都要考慮。我也跟家人和太太討論過,對,我已經結婚了,我知道這個年紀結婚不太常見,但我還是做了這個決定。
第二個是年齡。因為我在 Google 跟很多人聊過,他們都有創業的經歷,而且沒有一個人後悔。有些人創業失敗了,然後又回到企業界,但他們都不後悔,每個人都認為那段經驗對他們的職涯發展有加速作用。所以對我來說,只要這不會毀掉我的整個人生,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年輕時可以承擔的風險。因為就算失敗,我還是可以重新開始。
至於行銷背景有幫上忙嗎?我會說有,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幫助。你會具備那種商業直覺思維,就像很多商學院的學生一樣。尤其是我在大學的時候,我所有準備都是朝顧問公司的方向前進,所以我有那種顧問思維、個案分析的思維,當我進入職場後這確實有所幫助。
但我覺得我個人最大問題是:缺乏行動力。因為我是在臺灣長大的,又回到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我們從小太習慣接受指令了,導致我變得很會想,我可以想策略,我腦中會有金字塔邏輯架構,但真的要爬上那個金字塔去行動,這件事對我來說很不容易。可以說這花了我六年時間,我六年前就創了 Acorn Academy,但直到最近我才開始收學生、開設課程、建行銷漏斗,打造完整的公司與系統,建立我的公司和一切。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但我很鼓勵大家早點開始思考這件事。你不一定要馬上去做,但要有行動導向的思維,我覺得非常重要。
學習英文口說的常見卡點
Lin-Ga: 過去六年來,你應該接觸過很多學生,包含母語人士與非母語人士。他們來自各種不同背景,有人找你準備求職面試,有人準備簡報發表,也有人準備上台演講,總會有某一個點一直讓大家卡住。當非母語者要開口講英文時,你看到最常見的問題是什麼?你通常怎麼幫他們突破困境?
Michael: 我分兩個部分來說。我覺得人們自己認為的困難,和我作為教育者觀察到的問題,常常會不一樣。大多數來找我的人,他們會說自己不敢講英文、他們通常會擔心自己的單字不夠準確。他們會說:「我想講某件事,但我找不到那個字或那個片語或用法來表達我的意思」。但我不認為這是關鍵的問題,因為我們在臺灣長大,其實我們的英文教育在閱讀、寫作、理解各種片語方面是很強的。
我認為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真正問題,其實是「肌肉記憶」。而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輕易建立起來的。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候你根本不用思考,話就自然從嘴裡說出來了,那其實是建立在你的臉部肌肉結構和肌肉記憶上的。這是一種存在於臉部肌肉裡的肌肉記憶。
要建立這樣的能力,就需要做 shadowing、覆述、實際聽完再說出來、模仿,還有參與真正的對話,不管對象是 AI 還是老師,只要對方能即時給你回饋,讓你知道:「不是 [ɛ],是 [æ];不是 [ɛ],是 [e]。」像這種很細節的差異。
到最後,當你建立起這種肌肉記憶的習慣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你不需要非常精確的字彙,也能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你的片語、字彙、句型結構也會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像母語人士。
這是第一步,但也是對很多人來說最難的一步。因為很多人會說:「我沒有英文環境。」如果是二十年前,我會說:「我懂,那真的需要錢。」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有 AI、有影片、有各種互動式學習工具,甚至有很多免費課程,只需要你去模仿、去跟讀,你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覺得這已經不能再當藉口了。
Lin-Ga: 對啊。
英文口說學習資源推薦
Lin-Ga: 我想快速追問一個問題:你推薦什麼資源呢?如果有人想找一些很棒的線上免費學習素材,你會建議大家從哪裡開始呢?
Michael: 如果我們談的是口說能力,我會推薦 Coursera 上的一門課,叫做「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那門課是免費的,很簡單,而且內容也很直接。我記得那門課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當時是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修的。
如果你要找的是低成本的方式,說真的,ChatGPT Plus 跟各種 AI 工具都很不錯。我想我們很多 YouTube 觀眾應該也已經有在用 ChatGPT Plus,那就開啟語音模式,你只要跟它說:「嘿,我想練英文,你可以幫我想一個主題嗎?我回答完之後,你能幫我分析句型架構、幫我檢查內容、糾正我的發音嗎?」它其實可以做到,也許不完美,但已經非常夠用了。這種方式成本低,又可以隨時練習。
Acorn Academy 的起源與教學理念
Lin-Ga: 接下來我們回到中文來聊聊,恭喜大家撐過前面那段英文部分。
謝謝 Michael 剛剛生動的分享,接下來我想幫大家聚焦一個主題:這六年來,Acorn Academy 從一開始作為你的一個副業,到現在變成一個你正式全職經營的新創,我很好奇 Acorn Academy 在教學設計和課程理念上的發展。這應該也是我們很多觀眾非常感興趣的部分。
Michael: 我簡單帶一下 Acorn Academy 的起源。
其實我一出生的時候是沒有牙齒的。應該說,我從出生後就再也沒長過牙齒,因為有一種基因缺陷叫做先天性缺牙。你現在看到的,全部都是假牙。因為這個原因,我一直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這個基因缺陷帶來的不只是缺牙,還包括頭髮稀疏、身高不高,很多事情都受到影響。這種自卑的心態一直伴隨著我,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影響到口說能力和演講能力。不過也因為這樣,我反而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種解放潛能的方式。
為什麼叫「Acorn ( 橡果 )」?因為在北歐神話中,橡果象徵著潛力。我很喜歡北歐神話,所以就一直覺得透過 Acorn Academy、透過這樣的教育,能夠幫助更多人釋放自己的潛能。這就是它的起點。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臺灣的英文口說教育沒有辦法做到真正有效。我不會怪體制,因為它確實不容易做得好。你的配套措施、師資、資源都要到位,才有可能讓學生真的練到英文口說的程度。但我覺得最可惜的是,臺灣作為一個島國,我們其實更需要有好的表達能力,這樣才能不斷向外擴展,把視野放在國際上。
我之前在紐約工作了兩個月,光是那兩個月,我就在會議中看到很多次,會議裡明明有兩三個臺灣人,卻完全不發言。反而是印度人、中國人會很自然的說:「Oh, I have an idea.」或者直接對老闆說:「我覺得你說的不對。」而我們就只是默默在旁邊點頭、做筆記。我覺得真的很可惜。
在這樣的經驗中,我持續的教學,也慢慢形成了一套教學理念。我發現傳統的做法,像是我用 PPT 告訴學生某個片語怎麼說,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真的給學生一個情境?不管是我親自演給學生看,或是讓學生彼此對練,甚至是播放電影片段,都是希望能透過實際的案例去練習。這樣一步一步做下來,我發現學習成效就越來越好,越來越明顯。我不確定未來我會怎麼把這個東西規模化,但至少現在,情境式訓練是我非常堅持的。
線上的情境式課程
Lin-Ga: 我們團隊也有注意到,你最近應該有一門線上課程即將在 PressPlay 上架,而這堂課好像也是延續你在課堂上使用的情境式訓練方式。
我覺得這跟臺灣很多英文補習班真的蠻不一樣的。像補習班或是學校課程,通常很重視詞彙量的累積,大家一開始就是先背 3000 單字、1 萬單字,接下來就是文法、句構、時態這些內容,整體比較偏向文法導向的訓練方式。這和我們說的,母語者接受的訓練方式,很不一樣。
所以蠻好奇的,當初你在設計這個教學方式的時候,是一開始就有規劃要走這個路線,還是說這是你過去六年教學經驗中慢慢打磨、累積出來的?
Michael: 就呼應我前面提到的,其實真的是慢慢教、慢慢觀察,發現學生好像學習效果沒有預期那麼好,就會開始去思考:為什麼?然後慢慢收到很多回饋,才一步一步建立出這樣的方式。
前面我有提到,很多時候其實自己是可以創造出學習的管道跟環境的。但說實話,學習對很多人來說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包括我自己也是,真的就是很累。但這就是人性,對吧?這不應該被批評說「你不應該這樣」,因為真的沒辦法。學習就是要撐過那段低潮、掙扎期,才能走的下去。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怎麼讓學生能夠延續那個學習的動力,其實這就會大幅提升他們成功的機率。與其把東西硬塞進學生腦袋,不如讓他的腦袋自己產生一個小洞,能夠讓知識慢慢的滲透進去。因為只要學習周期一延長,成功的機率就會高非常多。
所以這堂課程的設計也是一樣,為什麼要用情境式訓練?不管是透過演戲,還是透過融入各種不同的場景,就是希望能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狀況時,會突然想到:「欸,這堂課的第 18 單元好像有提到這個問題,我回來看一下好了。」這樣的感覺,讓學習可以像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吃,把這整袋餅乾吃完。這樣的風格,就是我這次在線上課程中特別注重的地方。
我真的要特別講一下,當初在看訪綱的時候,看到課程宣傳的部分,就覺得非常感謝。我覺得你們超級細心。
製作課程的挑戰與情境內容亮點
Lin-Ga: 一定要的。我們覺得,好的內容就是值得被用心對待。而且你這樣花了五六年,從紐約一路打磨到北京,再從北京帶回到臺北,我覺得這樣的資產真的很值得分享。
我剛剛又想到兩個追問問題,其中一個我特別想問的是,其實製作一門課程真的很累。你得花很多時間,把那些已經講過不知道幾次的內容,重新打破再重建。我想 Michael 你應該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那你現在回頭來看,有沒有哪幾個情境是讓你印象特別深刻,而且你也超期待能夠跟你的學生或未來的新學員分享的?
Michael: 舉例來說,我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堂課,是關於 Timeline negotiation ( 時程協商 ) 。因為你也知道,在實際工作場合,當你訂下某個專案的時程時,往往都不會照原定計劃走。無論是資源整合的狀況、時間安排是否到位,或者上游和下游的配合是否順利,都可能會造成瓶頸。
所以常常需要做這類型的溝通。知道這個專案可能會延誤,那我要怎麼用比較得體的方式來提出這樣的請求?我又要怎麼利用手上有的資源來做一些互惠的談判?例如說:「雖然會晚一週,但我可以額外補給什麼」,或是「你這邊可不可以提早一天交給我?我可以回饋你一些資源」,像這種來來回回的過程。
其實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可能不會特別意識到,但你仔細去想,當你把這種狀況變成一個小劇場,其實還蠻有戲劇張力的。你可以想像,那是一段只有八分鐘的片段,但它濃縮了你跟同事三週以來的各種討論、摩擦甚至爭吵。
我自己在製作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因為我還特地去翻了以前的對話紀錄,像是加別人 WhatsApp 的記錄、或是以前跟歐洲那邊談判時的訊息,就這樣翻一翻:「欸,這可以用、這也可以用!」然後把它們整理進課程裡。那個過程真的蠻快樂的,就有一種我好像在分享自己很喜歡的工作片段給學生們的感覺。
Lin-Ga: 這聽完我真的也想推薦我們公司所有的 PM 都去上。尤其像很多 PM 面對的對象,不是內部的老闆就是外部的客戶,這樣的協商情境根本就是每天都會發生。
很多時候你的資源根本不由你決定,最後時間設定一定得透過溝通來解決。這種情境幾乎是工作中 99% 會遇到的狀況,真的很實用。
英文面試的兩個技巧
Lin-Ga: 那我也想幫觀眾多爭取一點小福利。我們很多聽眾平常也都有在準備外商的英文面試。其實大家的英文程度可能不差,但一走進會議室還是會緊張。所以蠻好奇 Michael 你平常在幫學生準備英文面試,尤其是外商面試這種情境,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幫助他們在面試時更有自信、提升表現成果?
Michael: 我講兩個很快的建議。
第一個可能沒有那麼實作,偏向是心態上的穩定。因為緊張這件事,Lin-Ga 你之前也在頂尖外商工作,應該很有感,在面試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它不完全是一場「考試」,反而更像是一場「對話」。你是在和面試官一起嘗試解決一個問題,過程中要讓對方了解你這個人是怎麼思考、怎麼溝通、怎麼解決問題的。但很多學生會過度專注在「我正在被觀察、被打分數」這種感覺,導致整個人變得非常緊繃。
其實可以慢慢把面試官想成是一個合作夥伴。你中間被問到不懂的問題沒關係,甚至算錯數字也沒關係。重點是你能不能冷靜的回說:「原來我這邊弄錯了,抱歉,讓我重來一次」,然後從錯的地方站起來、繼續往下走。我覺得這樣的心態,真的可以幫助很多學生。
我真的有學生,聽完我分享這個之後,下一次來模擬面試時,他開始會笑了,講話也自然多了。即使英文講一講會卡,他也會說:「等一下,給我一點時間」,等他想起來那個單字之後,又能接著講。那種自然的感覺,其實是會大大加分的。說實話,很多面試官自己也不見得英文有多好,他們是能夠理解這個過程的。所以我覺得這是在心態上很重要的一塊。
至於實際技能方面,這個可能有點爭議,不是每位老師都同意我的做法。但我自己在教學上非常重視「寫稿」這件事。很多人寫完稿之後,並不會真的背下來,就會變成一種尷尬的狀態:你背了大概 40%、50%,講的時候會一直想下一句是什麼,萬一講錯,就會卡住、想回去補那句。
所以我認為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乾脆不要寫稿,全部用條列式筆記,把整個邏輯流程弄熟,順一遍就好。這種方式的前提是,你的英文程度已經到一定水準,能夠即興組織內容。我們這種英文比較熟練的,可能不用太多思考就知道下一句要接什麼,因為已經很熟悉過渡語和邏輯銜接的方式。
但對某些英文還沒到那個程度的學生,我會建議要做就做到底,真的把你的行為面試問題準備好 3 到 5 個故事。說實話,這幾個故事就足以應對幾乎所有的行為面試問題。要熟到什麼程度?就是今天如果有人問你:「你有沒有跟主管意見不合的經驗?」你可以馬上從那 5 個故事中舉出 1 到 2 個小例子來回答,要熟到這樣的程度。
而且不只是寫稿,而是寫完之後念過 5 遍、6 遍,甚至用 shadowing、mimic 的方式,把內容內化到你的肌肉記憶裡。當你練到這個程度,面對這類型的問題基本上就無往不利,因為這些題目其實就那幾個方向,不是處理人際關係,就是面對衝突與決策。
所以我覺得前期的準備,大家真的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如果你正在求職、打算投十份履歷,其實在收到面試邀約之前,就已經可以開始做這些準備。甚至可以先投一些不是夢幻公司的職缺,拿來練手,把它當作暖身,等到真的面對理想公司的時候,你的狀態就已經準備好了。
Shadowing 練習素材推薦
Lin-Ga: 我覺得今天很珍貴的一點,是你一直強調「Shadowing」這個概念。如果是為了準備工作的英文面試,你有沒有想到哪一部美劇或電影裡的角色,適合讓學員們開始練習 Shadowing?
Michael: 這個問題很棒。我先撇開面試不談,我們先講 Shadowing 本身。最近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部是《Black Mirror ( 黑鏡 ) 》,你有看嗎?
Lin-Ga: 我一直沒有細看。
Michael: 我非常推薦《Black Mirror》第七季第五集,叫做〈Eulogy〉。那一集大概一個小時,對話非常平鋪直敘,是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英文,而且語速也不算快。內容講的是悲傷、失落、愛這些很人性化的主題,我覺得超適合用來練習英文。
如果喜歡商業類的內容,可以看影集《Succession ( 繼承之戰 ) 》。老實說,《Succession》裡面的英文有點黑色幽默,並不是真的非常道地,而是比較戲劇化一點。但它很有趣的是在角色之間的衝突時,你可以觀察他們怎麼機智的反應、怎麼嗆聲,這種語氣和節奏,其實練起來會比較好玩。
還有,我自己的啟蒙之一是《The Social Network ( 社群網戰 ) 》,就是在講 Facebook 創辦人的那部電影。裡面有一大段是律師質詢的場景,不斷和 Mark Zuckerberg 釐清對話內容,那些來回的英文句式很順暢、不含糊,而且用到的單字也都是商場上常見的。我自己從那部電影學到了非常多實用的用語。而且那部片本身就很有趣,我甚至覺得某種程度上,它打中了我想創業的那個心。
Lin-Ga: 你這樣講我突然想到另一部美劇,看完《The Social Network》之後,可以接著看《Silicon Valley ( 矽谷群瞎傳 ) 》,比較詼諧一點。
Michael: 我沒有看那部,但我很喜歡 Jimmy O. Yang,所以我有看他在那部劇裡的片段。
Lin-Ga: 太讚了,我覺得我們之後應該可以再邀請 Michael 回來,再錄一集節目來聊聊你最推薦的十部練英文的影集。
未來規劃與下一步
Lin-Ga: 那 Michael 和 Acorn Academy 這幾年慢慢累積出了自己的風格,也建立了穩定的學員社群。我蠻好奇你接下來幾個月的規劃,不論是個人品牌或公司方面,還有你個人的下一步。
Michael: 我先講我個人的,因為這件事很快就要發生。我 ( 2025 年 ) 六月底就要去美國了,我們現在錄音的時間是六月中,所以再過兩個禮拜我就會出發。節目播出的時候,我人可能已經在美國了。
我是要去讀碩士,這一點我很開心。因為是工作幾年後,確認自己真的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才選擇申請碩士。我要念的是教育科技,這和 Acorn Academy 高度相關。我很明確的知道,我這次讀書是為了讓我創業的這條路更有加分效果。
而且我特別想去 Columbia University ( 哥倫比亞大學 ) ,那邊有一個實驗室在研究你要如何習得軟實力,也在探討如何落實和量化這種技能,因為所有學習最終還是需要被評估。我對這件事很期待,所以我接下來會在美國。
坦白說,我覺得 Acorn Academy 雖然目前在教的已經是一定程度的英文,但我也在觀察看看臺灣以外,有沒有更多的機會。趁現在一切都還沒有完全定型,我也想去探索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商業模式,看看海外華人、留學生的需求和狀況,這些我覺得都很值得我去了解。
當然我也不否認,這趟留學是一筆很大的花費,基本上我過去兩三年存的錢就這樣沒了。所以如果 Acorn 接下來營運不善的話,我可能真的要在美國打工了。但說真的,我自己是蠻興奮的。
Lin-Ga: 這樣看起來,如果我們的聽眾現在人在紐約或在哥大校園,真的有機會可以跟 Michael 面對面見面。如果你們在紐約剛好有打工機會,或是有電影相關的專案,也歡迎找 Michael 合作。
我覺得今天真的很開心,非常感謝 Michael 精彩的分享。如果今天的訪談有帶給你一些啟發,也很歡迎你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你平常是怎麼練習英文口說的?你曾經在哪些場景裡面勇敢開口,成功表達自己?
另外,Michael 也即將在 PressPlay 上架全新課程,專為想提升英文口說與實戰表達能力的人設計。如果你的學習目標不只是考高分,而是希望能夠清楚、有自信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非常推薦大家可以點開資訊欄看看課程內容。等到節目播出的時候,課程應該也已經正式開始募資了。
Lin-Ga: 今天再次感謝 Michael 的分享,祝你接下來在哥大的進修一切順利!我們等你到了美國之後,再錄第二集。
Michael: Let’s go!
Lin-Ga: 謝謝 Michael,也感謝大家。我們今天節目就到這邊,大家拜拜。
Michael: 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