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今天這集我們請到了矽谷連續創業家 Terry 蕭一白,他可是第一次創業就成功將公司以 4.25 億美金出售,之後又成為一名投資超過 60 項項目的天使投資人!

Terry 不僅在矽谷創業圈赫赫有名,他的經驗和新創思維對每個人都具有啟發性,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職場人,這集都絕對不能錯過!

你將會深入學習到從零到一的實戰心法,透過 Terry 親自分享他創造 4.25 億美元創業成果的經驗與核心策略,揭示成功背後的實際操作與思維模式。此外,Terry 也會剖析矽谷創業者如何善用講故事 ( Storytelling ) 與推介 ( Pitch ) 的技巧,成功吸引資金與合作機會,贏得投資人的信任與支持。課程中還將帶你理解創業思維的四個核心概念,包含以實驗精神面對挑戰、找出產品與市場的最佳契合 ( Product-Market Fit ),進而協助你在創業與人生道路上脫穎而出。

 

▌關於 Terry 蕭一白

蕭一白 Terry Hsiao 是矽谷知名的連續創業家與天使投資人,專注於行動通訊和科技創業領域。他的第一次創業,以 4.25 億美元成功將公司出售,第二次創業則協助公司被收購並透過 SPAC 在紐交所上市。曾任華府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的他,也累積了豐富的臺美及海外企業資源。現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創業與創新課程教授,致力於分享創業經驗,啟發下一代創業家。

 

以下是我們的對談內容: 

 

開場介紹

Harvey: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 Dr. Harvey 的頻道。今天的來賓是一位連續創業家,第一次創業就成功以 4.25 億美金將公司賣給矽谷的 Sybase;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天使投資人,累積超過 60 項投資經驗。現在,他專注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給創業界的後輩。讓我們歡迎今天特別來賓:Terry 蕭一白!

Terry: 大家好!

Harvey: 感謝 Terry 花時間跟我們聊聊天。我先講一下我們認識的過程,好像是透過共同朋友,後來有一次在美國參加活動時坐在同桌,算是蠻有緣的。那時候看到 Terry的經歷,就覺得真的太厲害了,一直很想找機會能再聽他分享一些故事。

 

創業思維的重要性

Harvey: 很多聽眾可能覺得創業話題有點遙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創業,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這跟我有什麼關係?」但我相信,今天的訪談會讓大家發現,其實不管你要有沒有要創業,具備一些創業相關的思維模式和技能其實可以對職涯發展帶來幫助。

Terry: 沒錯,創業其實就是一種我們生活上也常常可以用到的思維。

像 MIT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校長提到的教學方式,就與創業思維高度相似:第一步是尋找問題和痛點;第二步是量化市場與問題的價值,判斷是否值得解決;第三步是設計解決方案,用獨特的創意或專長來做到別人沒想到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最後就是不斷迭代、優化,直到得到市場接受與 Product-Market Fit ( 產品市場契合 )。

所以我覺得,創業思維與教育、與生活都有共通之處。我們不一定要開公司才算創業,在工作或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模式。

 

求學背景:從工學院到 MIT

Harvey:  Terry 大學時期是念技術相關科系吧?

Terry: 對,我大學念的是電機、電腦工程。

我覺得自己算是運氣不錯,大一時期剛好遇上一個跨時代的轉折點。那一年工學院新生入學時,每個人都被發了一個 Email 帳號,雖然當時宿舍裡很少人有個人電腦、而且還沒有網路,要看 Email 只能去學校電腦室,但這已經是一種很新的科技體驗了。

Harvey: 那你當時有預見個人電腦後來會後來變成人手一台嗎?

Terry: 老實說,當時很難想像。

我念工程的前三年,前兩年還好,基礎課程比較簡單,但大三開始就進入比較高深的數學,學習過程很痛苦,而且應用層面其實真的很難看見。舉例來說,像傳真機,當時我們雖然天天用,但卻沒人教你背後的原理。為什麼這邊一張紙放進去,世界另外一端可以印一份一樣的出來?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把紙張掃描並分成小像素,黑白二值化後轉成 0 和 1,再傳輸到另一端,就可以印出一樣的紙張。

這讓我覺得工程教育重視理論,但卻缺乏與實際生活的連結。不過念工程依然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因為它能培養解決問題、簡化問題並找到方法的能力。

之後我去了 MIT 念了商學院,我覺得那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因為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走上創業之路。

Harvey: 這個轉變很特別。大學念電機電腦,大部分同學應該都是走工程師路線吧?你有先當工程師再去念商學院嗎?

Terry: 有,我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國做無線通訊產業。當時手機還很大,是裝在車上的或像 007 電影裡提著大包包的攜帶型無線電話。我進這個行業很早,一開始當工程師也覺得蠻好玩的。

美國公司通常有學費補助,所以我就邊工作邊念工程碩士。三年後,我被升經理,開始變管理職、要帶人,這時候我才有機會去修管理相關的課程。修了以後,我發現自己個性更喜歡與人互動,而不是天天跟機器打交道。後來我乾脆放棄工程碩士,專注在商學院的課程。最後在拿到綠卡之後,就去了 MIT 全職念 MBA。我記得我們 MIT 史隆管理學院可能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他們大學念的是科學或技術,而不是念商科,這是很特別的。

Harvey: 那公司後來有要求你回去嗎?

Terry: 有,不然我得付公司錢,所以我回去原來的公司 Nextel 繼續待了一陣子。

 

第一個創業想法的起源

Harvey: 那你後來的創業想法是從 Nextel 那邊想到的嗎?

Terry: 某種程度上是。我第一個創業的Idea,一方面來自 Nextel 的相關經驗,另一方面是當時我找了兩位同學一起參加了 MIT 的「50K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 50K 商業計劃競賽 ) 」,並在競賽中提出了用簡訊做地理定位導向廣告的想法。這個競賽當時第一名的獎金是 5 萬美金,現在已經升級到 10 萬了。雖然我們沒有獲得名次,但這個契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把技術與商業結合起來,並進一步踏上創業的道路。

同時,那時是 90 年代末期,互聯網正蓬勃發展的時候。我深刻體會到,創業不只是有好的想法而已,時代背景和時機也很重要。在我之前的年代,創投通常不會投資年輕人,他們比較偏好有經驗的創業者。但互聯網改變了這個規則:因為較年長的人對互聯網沒那麼熟悉,所以創投只能選擇投資這些不到 30 歲的年輕人。像 Yahoo 的楊致遠他們大概 94、95 年開始創業,而我大概是 99 年,比他們晚了五年。當時楊致遠有去波士頓演講過,我也有去聽,覺得非常有趣。總而言之,那是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年輕人創業反而能拿到資金的特殊時代。

 

AI 與 Internet 的類比

Harvey: Terry,以你的經驗來看,現在 AI 的發展,和你當時看到的互聯網發展,有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Terry: 我認為是有的。每當出現重大科技轉變時,都會帶來巨大的機會。

當初互聯網其實就是改變了資源共享與數據傳送的方式。我們說的 IT (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其實可以拆解成三個核心要素:算力、傳輸、儲存。而互聯網改變了這三個環節、改變了原來的資訊處理方式。

我認為現在 AI 同樣可以拆成兩個方向來看。一個是自動化,原本需要人工計算或操作的,現在交給機器完成,像工廠裡的自動化生產線。另一個是生成式 AI,這才是真正改變思路的部分,從 GPT-1 到 GPT-2,就是不斷用更大量的數據訓練,結果發現 AI 能做出原本沒預期到的事情。這種能力的突破,帶來新的使用方式與效率提升。

所以,今天 AI 的發展,與當年互聯網一樣,因為算力暴增,雲端與儲存都不再是問題,才帶來一波新的科技與機會,例如 NVIDIA 就是因為做這個而變成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

 

市場需求的驗證與早期創業的學習

Harvey: 雖然創業會希望盡量順風,但現在好像變成如果創業題目不是 AI 相關,會覺得不好意思。但實際上,很多 AI 創業題目的含金量並不高。那我蠻好奇 Terry 當初在選擇創業題目的時候,是怎麼驗證這個想法真的能賺錢?你前面也提到過 Product-Market Fit,能不能多談談這一塊?要確定客戶真的有這個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願意付錢跟你買這個解決方案,你有做過什麼方式去驗證這件事情嗎?

Terry: 說實話,雖然因為受過 MIT 的訓練,我第一次創業比大部分的情況算好一點,但基本上還是邊做邊學。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創業課程,所以完全是實戰中累積經驗。其實在創業方面,你最早期的想法,大概率都不是你最後成功的那個想法。

我第一次創業的想法是把互聯網與手機簡訊做連結。因為那時候上互聯網你還要撥號,而且所有資訊都要自己去主動查詢,沒辦法透過推播獲得,所以我就想做一個機制,讓互聯網上的新資訊能即時透過簡訊送到手機。

於是我寫了一份商業企劃,做了一個原型展示,還藉此募到第一筆資金。但產品上市還不到一個月,.com ( 網路產業 ) 就開始泡沫化。當時的 B2C ( 企業對消費者 ) 網站本身就沒有穩定的商業模式,他們的員工要不是不理我們,要不是就是自己也被解僱。所以我們很快發現,這條路走不通,因為客戶本身就不穩定也不可靠,沒有錢也撐不下去。

 

創業轉向電信業的突破

Terry: 於是我們後來調整了方向,技術本身沒變,但把客戶從互聯網公司改成無線運營商。

臺灣的朋友可能記得,當年也有不同規格:大眾電信用 PHS ( 個人手持式電話系統, 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亞太寬頻用 CDMA ( 分碼多工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美國更複雜,有 GSM ( 全球行動通訊系統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iDEN ( 整合數位強化網路 Integrated Digital Enhanced Network )、TDMA ( 分時多工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這些不同規格的無線通訊,打電話可以靠交換機轉換,但發簡訊卻沒有這樣的機制。

所以我們就用互聯網技術,為無線運營商開發一個簡訊的交換機。雖然當時還沒有「Cloud ( 雲端 )」這個詞,但回頭看,我們其實在電信領域做了全世界第一個 Cloud Service ( 雲端服務 ):幫運營商跨網發送簡訊。只要交給我們,就能完成不同網路間的互通。

我們比較厲害的是能快速做出出一個好的原型展示,可以去模擬出良好的用戶體驗,讓還不是客戶的運營商感覺好像已經在使用這項服務。創業簡報的時候,我會以 Email 舉例:你用 Yahoo Mail、朋友用 Hotmail,難道就不能互相發信嗎?這不合理嘛。同樣的道理,簡訊也應該可以跨網互通。這個概念最後獲得市場認可,我們很快就做到產業第一。

 

第一個客戶與需求驗證

Harvey: 那到底怎麼確定你的創意想法真的可以賺錢?Terry 還記得你的第一個客戶是誰跟他給你多少錢,還有你怎麼認識他的嗎?

Terry: 當初大的客戶就是 AT&TT-MobileVerizonSprint 等等這幾家,我們當初可能就是二三十家,最早的一家是 T-Mobile,第二家是ATMT。因為我們需要兩家可以互通,所以我們簽了第一家也沒用,還得等到簽第二家,他們才可以互通。

我們當初可以很明確知道說,他們對這個是有需求的。因為當初市場份額最大的運營商是 AT&T,但是他們只有不到 10% 的市場份額。所以代表說,普通情況之下,他的用戶每發十通簡訊,可能只有一通是到他的本身的網內互打的客戶,而十通有九通是沒辦法發送成功的。那第一個,用戶體驗不好;第二個,他當初是成功發送才收費,所以等於我們可以給他十倍的營收,這個就很吸引人。

第二個是,當初因為我本身就在這個業界,也有很多朋友在這個產業,而所謂的 Founder-Market Fit ( 創業者與市場契合度 ) 就是你這個創業者是不是對這個市場有真正的一些了解或人脈。那我剛好就是這個行業出來,而且我又懂技術、又懂商業,所以這個部分就算是我的一個長處。

 

商業模式:免費使用+按成功發送分潤

Terry: 商業模式的部分,在我們之前,大部分運營商的提供商通常就是賣一個機器,,安裝在對方的資料中心,再收取軟體授權費。但當初我們沒有選擇這樣,因為我們認為要對方一開始就掏錢,決策流程會拖得很慢。相較之下,我們的策略就是讓對方免費使用。

回頭看,這個思路在當時其實算是蠻前衛的。那是 90 年代,我們就已經採用這種讓用戶先上手、成功了再分潤的模式。我的邏輯是這樣:你用了以後,收入如果增加了十倍,那我們從中分一點絕對合理。於是,我們的收費方式就設計成:每一通成功發送的簡訊,才進行分潤。

Harvey: 這個現在英文叫 freemium ( 免費增值模式 ) 嗎?先給人家試試看。

Terry: 當年還沒有這個詞。不過我們實際上走的,正是這樣的策略。

我們也不是完全沒有收費機制,有時我們會設一個名義上的初始安裝費,比如五萬或十萬美元,作為初始費用。但如果你在三十天內簽約,那這筆初始安裝費我就幫你免掉,而這很容易說服客戶。因為我們是「成功發送才收費」,所以你發的多,你本來就賺的多;你如果發的少,那也不用付錢。而如果效果好,你在你老闆面前也有成績可以交代。

我覺得做這種生意,你要能設身處地去想客戶的心態。因為電信產業本身的特性,如果只有少數人有電話,那電話本身的價值就不高,因為你沒有人可以打。同樣的,如果簡訊發出去都不成功,那這服務也沒有價值。這就是我們當初設計這個模式的出發點。

Harvey: Terry 剛剛講到說「站在客戶角度」,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實際上到底怎麼做呢?我覺得剛剛講一個很棒的點,是你要站在客戶角度,想到說可能周邊這些人際關係,對於他選擇這件事情會怎麼看?

我買這個東西,其實跟我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別人怎麼看我有關,以及像你剛剛講的,「我老闆會怎麼想?」如果你都幫他準備好了,那你的成功率當然會大幅提升。

 

Business Development ( 商務開發 ) 、Sales ( 業務銷售 ) 、Customer Success ( 客戶成功 ) 的概念

Terry: 我再講一個就是,大家可能不清楚 Business Development 跟 Sales 兩個有什麼區別。其實在我們當初的這個公司,這兩個角色非常明確。

Business Development 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幫助你的客戶做他本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你幫他做好,最後功勞歸到他身上。Sales 比較像是進去談判,跟客戶討論定價然後處理售後服務等等,可以想像成是設計來讓客戶有不滿時可以打來抱怨的對象。而Business Development 則是客戶的朋友,這兩個角色其實是相反的。

Harvey: 那有一個詞叫做 Customer Success 或 Client Success,一些大企業會稱為 Client Success Management ( 客戶成功管理 ),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才理解到這個概念很好,你必須要幫助你的客戶成功,你自己才會成功,就這麼直觀。

那 Terry 你二十幾年前就已經有這個「幫客戶做他要做的事情」概念了,其實很多時候這就是推動簽下大合約的關鍵步驟。

 

創業早期與第一批大客戶

Harvey: 我想深挖一下,剛剛 Terry 講到第一間客戶就已經是大型電信公司。那當時拿到這樣的大客戶的時候,你們公司成立多久?

Terry: 我們大概成立六個月的時候,拿到第一筆創投資金。然後又過了七、八個月後簽了第一家客戶,接著再簽了 AT&T,並正式推出了我們的商業服務。

所以我們大概有一年半是幾乎沒有營收的,這意味著公司必須募到足夠的資金,確保可以活 18 個月。後來大家也發現,18 到 24 個月的運營其實是比較普遍的標準,因為這段時間剛好足夠讓一個新創真正設計出好產品,並被市場接受。如果運營時間太短,產品還沒準備好就得面對市場;但運營時間太長的話,市場需求或痛點可能已經改變或新科技可能已經出來。

 

創業壓力與創投文化

Harvey: 在這過程中,壓力最大的時候是什麼?會不會有感覺快撐不下去?

Terry: 壓力最大的時期應該是最早期,還沒拿到 CSA ( 加拿大標準協會,負責北美電子產品電子產品安全認證 ) 之前,那時候最不確定方向。直到確定方向並獲得創投認可後,壓力才相對減輕。我們相信自己看得比別人早、遠、深,所以剩下的就是把事情做好,讓大公司願意接受跟我們這種新創合作。

說實話,壓力也沒有想像中這麼大。某種程度來說,有創投的好處是,這樣燒的不是你自己的錢,而是創投的錢。我們團隊很多人都是大公司出來的,大家的心態偏向是:了不起就是把創投的錢燒完,再回去大公司工作。所以也不是那種借錢創業、不能失敗的局面。這就是美國資本市場的特點,尤其是先進的創投產業環境,這種模式讓創業不至於壓力過大,風險也是投資人和創業者共同承擔,這是比較合理的。

 

臺灣與美國資本市場的差異

Harvey: 我覺得近年來臺灣的創業環境已經進步很多了,因為有許多前輩把在美國的經驗帶回來。像我大概五到十年前在讀醫學院時,才開始有加速器、創業課程還有早期創投的出現。我自己比較關注生醫產業,但因為研發週期很長,往往需要比一般產業更久的運營期,所以能投這類題目的創投非常有限,因為他們必須要對自己的眼光有足夠信心。

雖然臺灣的這塊環境確實在改善,有很多美國回來的前輩願意支持早期的創業題目,但目前仍有一段落差,尤其在「First check ( 第一筆資金 )」的階段。雖然臺灣有不少創投,但真正敢開第一張支票的人並不多。多數人還是希望有領投者帶頭,自己再跟進。

所以我蠻想請教 Terry,你怎麼看臺灣和美國創業環境的不同?對年輕創業家來說,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Terry: 我覺得主要有三點差異。

第一點是,臺灣過去的成功創業家,多數不是靠自己的市場或品牌成功,而是透過 OEM ( 原始設備製造商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DM ( 原有設計製造商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 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就是接別人已經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的東西,再去幫對方做小、做快、做精緻、做便宜。這和真正從零到一找PMF 的過程完全不同,所以臺灣的創業者多數沒有受過市場上 Product-Market Fit 的訓練。

第二個差異,就在臺灣目前大家對犯錯和失敗還是比較害怕。美國的氛圍就不同,他們通常把失敗當作學習機會、把失敗視為正常,就像做實驗一樣。你看成功的科學家,也沒有一個是設計實驗第一次就成功的,實驗一定會失敗過無數次。在這個過程中,你才會學到,最後找到真正成功的方式。其實,你本來就是要失敗、要犯錯,才能找到真正的路。

第三個差異,在於公司法。臺灣與日本相同,採取「資本額」制度,一股定價十塊錢,結果就是出錢的人最大,創辦人的想法較不值錢。美國則不同,美國是「估值」概念,創業者成立公司,先擁有百分之百股權,投資人願意花多少錢買多少股份,這就是估值。

這兩者的制度差異,導致不同的結果。臺灣的創業者被訓練去向政府要資源、拿資金;美國的創業者則是去跟市場拿資源、拿資金。這兩個差很多,因為說服政府和說服市場,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某種程度來說,政府主導新創的模式,在臺灣和日本的確存在,但我認為這對新創環境是減分多於加分。臺灣人習慣拿模板改,很難跳出框架,去真正深思與創造。這樣訓練出來的人,風險承擔能力不足,自然比較難創業。所以,我在臺灣開課,就是要教矽谷的創業思維。我希望用矽谷的思維和遊戲法則,幫助大家突破框架。

 

Terry 的創業課程

Harvey: Terry 已經這麼成功、明明可以好好休息了,卻願意出來分享經驗給後輩,讓我非常敬佩。大部分聽眾可能不知道 Terry 在教什麼,能不能用簡單給我們一個介紹?

Terry: 我在美國 George Washington ( 喬治·華盛頓 ) 大學教授新創與創業課程,把其中的精華濃縮後,用中文在臺灣教學。我去年 ( 2024 年 ) 三月開了第一期,接下來要開第四期了。這堂課獲得的反應非常好,因為通常有實戰經驗的創業者不會出來教,能真正從零到一創業並成功上市或被收購的更是少數,臺灣更幾乎沒有這樣的案例,所以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這些經驗系統化的傳授。

我們的課程從「什麼是創業」開始,到矽谷與臺灣的差異、如何從想法出發、如何驗證與量化市場、如何設計解決方案、如何理解客戶需求、如何制定 Go-to-Market Strategy ( 市場進入策略 ),最後再到如何講故事、做提案、如何用投資人的角度去溝通。就是把創業的整個過程講清楚,包含所有的關鍵要素與思維。

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很適合這堂課,因為不管你現在在什麼位置,都應該具備創業思維。回到前面說 MIT 校長也提到,創業思維首先是找到市場的痛點與問題,接著把問題量化,但很多我在臺灣碰到的新創,連自己的市場多大都講不清楚,這很危險。所以課程會教大家如何量化市場、設計解決方案、打造 MVP ( 最小可行產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持續迭代,最終找到 Adoption ( 市場採用 ) 和 Product-Market Fit,每一個步驟都是有方法的。我們的課程設計為七週、每週一堂課,實體和線上都能上。

Harvey: 如果現在只有一個創業點子,什麼都還沒開始,適合上這堂課嗎?

Terry: 適合。我們的學生範圍很廣,從還沒有創業點子到已經拿到創投投資都有。有點子是最理想的時機,因為可以馬上把工具和思維用來驗證,直接應用。但其實創業的思維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所以你也不需要一定要有創業的想法再來用創業的思維,平常工作的時候就可以用了。

 

職場場景的創業思維:機場租車行案例

Terry: 創業思維我講一個例子:以前有個在大公司裡面工作的人,被派到一個新的機場,負責開設新的租車據點。他到了那邊之後,很快發現一個問題:租車行依照公司的規定是晚上六點關門,可是大部分的航班卻都是六點以後才到。

他就開始思考,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有幾個選擇。最直接的方法是照流程,跟上層報告,說明現在的營業時間不符合機場的需求,建議延長營業時間。但這樣做風險在於,可能層層上報後來不及應變或被拒絕。

當時他選擇用創業的思維來處理。他沒有先去請示,而是決定先小規模試試看。他找了幾個員工,大家輪班配合,把營業時間延長到晚上十點。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先收集一些數據:有多少客人因為延長營業時間而成功租到車?我們錯過了多少潛在客戶?這些資料一旦有了,就有更有力的依據去提案,也能更精準設計解方。

這就是我說的創業思維。它不是只有創業者才能用,任何人在職場上、任何場景裡,只要願意主動發現問題、嘗試解決方法,就已經是在運用創業的精神了。

 

快問快答:回到 25 歲,你會對自己說什麼?

Harvey: 那如果你可以搭時光機回到 25 歲的話,你會有什麼話想要對當時的自己講?

Terry: 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你的職業生涯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你為什麼選擇走這條路?是因為風險比較小,還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看法?

我認為,要對未來有看法,前提是你得先了解你現在的狀態。你要知道自己的長處、興趣、熱情在哪裡。你對什麼事情感到好奇?你喜歡在什麼樣的環境工作?這些是很多人年輕時不太會仔細思考的,我當年也是。那時候的我,大多是邊做邊想,走一步算一步。

如果能重來,我會希望自己更早把這些事情想清楚:我到底喜歡什麼?什麼是我無法忍受的?這就像是找到自己的「北極星」,那個你絕對不能妥協的價值或原則。以我自己來說,我可能沒辦法忍受一件事是:看到一個明明存在的問題,卻不去思考它、不去探索它是不是有解法。這大概跟我的工程師背景也有關,看到問題的第一直覺就是:「這個問題可以怎麼解決?」

我覺得影響我很深的三個思維模式是:系統思維、解決問題的思維,還有學會和別人合作。真正的合作不是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這點在職場上尤其關鍵。

 

Harvey: 感謝 Terry 分享,我覺得非常有價值,對大家會很有幫助。感謝 Terry!

Terry: 謝謝 Harvey,謝謝大家,大家掰掰!

訂閱我的 HCC 電子報,為傑出的你解鎖職涯新高度!

和超過 2000 位頂尖人才一起,每週一封精選內容,掌握商業思維、產業趨勢,深化職涯思考

你還可以閱讀

  • 英文口說給了他不一樣的人生!首次英文訪談 【ft. Acorn Academy 橡果學院 Michael】

  • 22 歲創業!夜店→月子中心→首飾品牌,她如何從「個人需求」發現「賺錢生意」?【ft. Tina Cheng】

  • 未來看病直接找 ChatGPT?醫療 AI 的責任與未來【ft. 臺灣醫學人工智慧權威 李友專教授】

  • 英文口說給了他不一樣的人生!首次英文訪談 【ft. Acorn Academy 橡果學院 Michael】

  • 22 歲創業!夜店→月子中心→首飾品牌,她如何從「個人需求」發現「賺錢生意」?【ft. Tina Cheng】

  • 未來看病直接找 ChatGPT?醫療 AI 的責任與未來【ft. 臺灣醫學人工智慧權威 李友專教授】

  • 從「實驗室博後」到「國際藥廠法規 VP」,美國職涯實戰分享 【ft. 台美生技協會會長 洪筱玲博士】

  • 英文口說給了他不一樣的人生!首次英文訪談 【ft. Acorn Academy 橡果學院 Michael】

  • 22 歲創業!夜店→月子中心→首飾品牌,她如何從「個人需求」發現「賺錢生意」?【ft. Tina Cheng】

  • 未來看病直接找 ChatGPT?醫療 AI 的責任與未來【ft. 臺灣醫學人工智慧權威 李友專教授】